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黑风洞 > 第三百六十一章 张溪的平南策(第1页)

第三百六十一章 张溪的平南策(第1页)

经过跟张溪的探讨后,诸葛亮似乎又得到了什么启发,回到成都后,就把自己关在了家里,谢绝任何人上门拜访。

而张溪呢,这次在成都,依然还是住在了诸葛亮的家里但诸葛亮躲在书房不出来,张溪都见不到人,只能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琢磨着该怎么去当这个庲降都督。

不然怎么办,张溪也得避嫌呐,毕竟这是诸葛亮的家,张溪身边又没有孙尚香在,总在诸葛亮家里溜达,这也不像话啊。

所以啊,还是想想,怎么去当这个庲降都督,平定南中来的好。

南中这个地方啊,从刘焉父子在位的时候就处在叛逆期,虽然在行政上属于益州,但实际上是当地的豪族和蛮族洞主自治,有点像江东那边的山越。

这些人,有好处的时候就承认自己是大汉子民,没好处的时候就烧杀抢掠,不打一顿是不行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平定南中,用的也是先剿后抚的策略,先把这地方的有生力量给消灭一部分,然后再把土著居民和豪族迁走一部分,这才是暂时安定了南中。

但即使这样,诸葛亮前脚刚一退兵,后脚就有人叛乱,只不过声势不如之前闹得那么大,让李恢轻松平定了。

所以南中的策略,大基调肯定还是那样,先剿后抚,攻心为上。

剿的问题都不用去多想,借口有的是,南中诸部,不管是大豪族孟氏,雍氏,杨氏,还是当地的蛮族洞主们,一个个都不安分。

有些蛮族洞主动乱的理由还能理解,毕竟这年头的蛮族人,生活过的普遍不怎么样,也不会农业技术,不懂耕种,完全靠天吃饭。

老天爷稍微不帮忙一点,他们就得饿肚子。

但孟氏,雍氏,杨氏动乱,纯粹就是趁着现在天下大乱,打算效仿赵佗,想着要割据一方,称王称霸而已。

孟氏就是孟获他们一家。孟氏家族的出身,到底是汉化彝族还是汉族移民,这个不可考了,说啥的都有,但孟氏确实是南中大姓,影响极其深远,而且是属于那种有德的,汉夷皆服的大家族。

雍氏,那就是有据可考的纯正汉人,雍氏的祖先是什邡侯雍齿,就是那个刘邦恨的要死,但为了树立典型,不得不封侯的家伙。

这些人根本不是活不下去,他们就是要造反,要趁着乱世割据一方,效仿当年的南越王赵佗而已。

这种人,你不把他打疼了,他根本不可能真心归顺。

至于打完之后的治理。张溪其实是对诸葛亮又佩服,又不以为然的。

诸葛亮先打一顿立威,然后让夷人制夷立恩,迁走南中人口防止夷人复叛,令庲降都督府羁縻地方统治。从此南中虽然依然有叛乱,但基本都不成气候,一个庲降都督府就能吃的死死的。

这里说个题外话啊,早期刘焉父子甚至刘备对南中的态度,大多是采用任命官员,进驻军队,对南中进行直接管理。

但因为汉夷之分,在管理上,当地官员大多偏向汉族而打压夷人,导致民族矛盾尖锐,最后夷人纷纷造反。

再加上一些大族存心不良的煽动,所以南中处在了现在的叛逆期。

而诸葛亮平定南中,采用的是以夷制夷的策略,有点像明朝时期的土司制度,又有点像唐时期的都护府制度,两者结合,平定了南中。

但到了唐末以及明代中后期,土司制度也好,都护府制度也罢,都溃烂导致异族坐大,税收收不上来不说,还连年边患,因此到了清朝雍正年间,雍正“改土归流”,又开始用流官和军队直接统治边疆异族。

是不是感觉这是一个轮回?!

所以说啊,这真的不是谁的制度更优越,只是什么制度适合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制度,得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能想当然的照搬。

这也是张溪不太愿意跟诸葛亮讨论“科举制”问题的原因其实张溪也不知道,这么做到底是对还是错。

嘛,扯远了,扯回南中的治理方面。

张溪对诸葛亮的这一套流程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经过历史证明,有效的稳定边疆的手段。

但是吧,张溪却并不打算照搬诸葛亮的这一套,因为诸葛亮的治理目的,跟张溪的治理目的,完全相反。

事实上,诸葛亮对南中的态度,并不是多么的恩威并施,心念百姓。

诸葛亮只是要安定南中,只要你不要捣乱,不要影响我北伐,我就不会对你压迫,也不要求你们多交税。

所以诸葛亮才会让蛮族自治,让庲降都督府羁縻统治压根就没指望你给我贡献什么税收,只要你不给我添乱就好了。

就这样,诸葛亮获得了“诸葛阿公”的美名,流传后世。废话,不交税过日子的生活,谁不想要。

但张溪觉得吧,名气啥的,真的不如实惠来的重要啊。南中这地方,特么好地方啊。

这要是不弄点啥支柱产业,经济作物出来,实在对不起张溪脑海里的那点还幸存的知识。

云南这地方,有铜啊,而且是大量的铜矿,全省分布,从东汉一直能开采到清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