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五是洛默言嫁干弟弟小和的日子。早在几天前巽远给小和捎来了一份添妆,小和抱着添妆哭了半天,他已经是自由人了,当初公子说过不叫他再蹬巽家的门,他没法过去谢,罗平问了半天才明白,告诉他五月十五巽远就嫁过来了,到时候也能见到,小和这才破涕为笑。罗平事后和洛默言抱怨,我们对他那么好,可看那意思他还是和巽公子最亲,那三个估计也那样,到底不是亲的!
嫁和娶不一样,相对男方家里要相对省事些,可就是这样四月二十五这天洛默言一家人一大早就开始忙了,清扫院落,张灯结彩,处理食材,准备着接待一会前来贺喜的新娘和客人、村人。
小和早已淋浴完,收拾妥当,从里到外都是红色,外衣是早就做好的红色锦缎夹棉长衫,对襟、窄袖,领口、袖口、下摆、腰带、红色过膝长靴都绣着花团锦簇。头发全部挽起盘在头顶,用红色的发环固定,插着一对缠金丝的簪子,耳上带着红色的耳钉。没耳洞的会用扣的耳饰。颈上带着一双红色的颈环,垂着一块红色的如意,上面带着福字,手腕上各带着一对红色的镯子,连在一起的,左手无名指上带着红色的戒指。
这里的风俗讲究衣服、鞋自己做,好给妻家人看针线,而从头到手这一套的首饰要娘家配送,在乡下没有打开嫁妆给人看的道理,人们都是通过新郎戴的饰品判断嫁妆丰厚与否。
小和这套饰品,不算贵重,但在这乡下也数一数二的了,这是洛默言特意定做的,用的是成色不错的红玉,一共订了四套,分别给了这四个干弟弟。
很快送亲的客人来了,洛默言没有什么亲戚,只有即将成为的亲戚,唐雅、刘英、庄秋红一家人和村里的人,还有些和本村沾亲带故十里八乡的人,乡下办喜事讲究的是人多、热闹,这也预示着新人得到更多人的祝福。
男客们纷纷进屋看新郎,打趣的、开玩笑的、建议的、讲着他们当年出嫁的情景,不时传出一阵阵笑声,等吃饭了才打住。
屋里屋外都摆了酒席,送亲的队伍吃喝起来,小和这时候也在屋里吃出嫁前第一顿娘家饭,面条、馄饨、面片混合一起的饭食。比较有特色。
到了中午,迎亲的人来了,田翠花一身大红圆领吉服,挽着妇人发髻,簪着红花,骑着高头大马。由于两家人就隔着一家,距离实在太近,田翠花领着迎亲的队伍绕了全村六圈,才停在洛默言家门口。
后头除了鼓乐队与红轿,还跟着十几个同样骑着高头大马的女子,都是浅红色衣服,这些人也是这个时代的伴娘,只是有点多。村里各家各户孩子大人几乎都来围观了,有专人带着孩童在旁笑着拍手唱吉祥话,伴娘们笑盈盈地掏着铜子撒过去,孩童们一哄而上,吉
祥话更是络绎不绝,贺喜声不绝于耳。
田翠花下了马,小二、小三、小六、小七、大丫、小丫一干人迎上去,由大到小,一字排开,齐声喝道。
“此路不通!”口气虽硬,却都是嘻嘻笑着。
这叫‘拦门’是乡下一种办喜事的风俗,新娘来迎亲是要难为难为的,预示着娶亲不易,要新娘日后好好珍惜夫君,而拦新娘的都是和新郎平辈,但又比新郎小的妹妹、弟弟。洛默言年纪虽然比小和他们小,可小和他们毕竟认得她是姐姐,辈分在那呢,自然不能出现在这里了。
这一字排开的阵势叫田翠花笑咧了嘴,早有准备,很拉风地一示意,后面的伴娘们纷纷上去,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一路发下。
“新娘买路钱啊!”
“哈哈!”小二等人喜滋滋地举着红包,闪开了道路,嚷嚷着,“给嫂子开路喽!”
“你们也有娶亲的时候!”田翠花经过小二她们身边故意道。
几人丝毫不在乎。
接下来是入席。洛默言亲自款待,田翠花和洛默言碰着酒,憋足了气叫了声姐,好悬没把洛默言那口酒笑出来,然后很响亮地应了一声,哈哈大笑。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伴娘们一声招呼“接新郎喽!”呼啦一下,众人便往后屋而来。
“来了!来了!”
小志、小明、小泊三人看到一些人簇拥着田翠花过来,撒腿往回跑,进了屋,砰的把门关上,兴奋地脸都有点红,进了里屋吵吵着。
“小和,她们来了!”
小和有点紧张,小四、小五双脚一拧就跃了出去,激动地道。
“想娶小和哥哥没那么容易的!”
小和看着和自己一起的三人,这三人不太好意思出去,因为看到他们未来的妻子也在中间呢。这时小和就听到小四和小五喊道。
“此路不通!”
小和等四人互相看看,往窗户这边来,偷偷往外看,就见小四小五并排站在门口,拦住了田翠花等人,田翠花连忙扬声朝里屋喊。
“夫郎,吉时已到,上轿跟我回去拜天地吧!”
这句话一出来,哄得后面的人都笑了,田翠花也有点脸红,她也是着急了。
小和狠狠瞪了田翠花一眼,不自然地扭身回去坐着了。另外三人在窗口看的有来到趣,还不忘转头打趣小和几句。
伴娘们故技重施,掏出红包给小四小五,小四小五捏了捏,为难地道。
“这,这似乎有点……”
田翠花只好亲自过来献上两个红包,一脸谄媚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