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看到下面的文字时,赵顼彻底不淡定了。王中正轻敌,导致东路军溃败,种咏因此战死沙场,种谔受伤,东路军共计阵亡四万人。
如此沉重的罪名全部落在了王中正身上,还有刘仁轨临阵脱逃的事情一并上报。
怎会会这样?赵顼难以接受,他认为这是秦王赵昭的陷害。他很清楚,如果这一条属实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自己派去人导致了战事失败,险些酿成大祸,大臣和百姓会怎么想呢?自己这个皇帝也是有责任的不说,此战的战功也就完全没有自己的份!
不会这样的,赵顼根本不愿意相信。
可是秦王的奏疏上写明白了,证据确凿,此事同时也呈报给枢密院。
如此一来,自己这个皇帝可就丢人了。这种事情不好作假,淡但凡是个稍微懂军事的臣子都看得出来大概,想要遮掩都没指望。
事实俱在,由不得赵顼不信,可内心是深处又不愿意承认,于是认定这是秦王的陷害。
王中正的草包行为是有目共睹的,赵昭的确是就事论事。但关于东路军伤亡巨大的事情,这与他的诱敌之计有关,但如今全都算在了王中正身上。如此一来,可以打击赵顼的威望,何乐而不为呢?也算是为种咏和那些死伤的西军将士讨点说法。
反正外人又不明就里,让赵顼来背黑锅最好不过了。
身为帝王,识人不明;王中正的一举一动,都是代表他这个皇帝的,如今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这个皇帝面子该往哪里放?这个责任又该怎么算呢?
所有的战功都被赵昭一人所据有,他费劲心机,想要参和进去,最终以失败告终。还偷鸡不成蚀把米!
至此一件事,就足够让赵顼愤怒了!
但他更为担心的是实力对比,拿下了西北之地,赵昭的地盘等于是扩大了,实力自然也就越的强悍。
如今所有人都将他视为收复西夏的英雄,名声与威望都大大提高,反而将自己踩在脚下。
赵昭已经很难控制了,他对自己的威胁是愈来愈大了,赵顼如何能不担心呢?
为什么赵昭的运气总是这样好呢?为什么自己经常做这等吃力不讨好,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呢?赵顼心里越的郁闷了。
赵昭故意恶心自己还不算,竟然还要自己下诏追封种咏,并且抚恤阵亡将士家属。
哼,开什么玩笑?赵顼冷冷笑,你的兵你自己养啊!至于对种咏的追封,他更加不乐意了,这是打自己的脸啊。
哪怕王中正的再怎么狂妄自大,但是他的忠心却是真的,赵顼多少还是愿意为他尽点心意的。
事情远远乎想象,也乎赵顼的承受能力。
随后他现更多糟糕的情况,自己曾经命令文及渊延缓对刘昌祚所部运送粮草。可事实上,文及渊没有听命,反而加倍为赵昭服务。
背叛!
赵顼已经心里有数了,文及渊肯定是已经倒向了赵昭一边。可恨啊,文彦博,这是你养得好儿子……
失望、担忧、背叛、愤怒,等诸多因素夹杂在一起,产生的打击不言而喻,这也正是赵昭急怒攻心的缘故。
打击一件接着一件,这边正在咒骂文及渊,那边文彦博的奏疏已经到了,请求辞去河北路宣抚使的职务,安度晚年。
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文家要举家西迁不成?随后赵顼反应过来,这是文彦博就儿子的行为做出的让步。
放弃大权,对皇权无危害,才能保全文家安危!
文彦博,你倒是精明啊!
赵顼虽然舍不得让文彦博这样的人才离开,可一旦与秦王有了瓜葛,这样的人就留不得了。尤其是位高权重的河北路宣抚使,必须要换人。
可是换谁呢?
赵顼思来想去,将宰相吴充派去了大名府,主持河北路军务,巩固边防。
如此一来,政事堂的宰相中必然就有了缺口。谁来做统领大局的/相,这是十分重要的。
赵顼是属意王安石的,可王安石真的合适吗?无论其他,忠诚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决定之前,赵顼更想验证一下王安石的忠诚度!
“宣王安石垂拱殿见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