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重生七零小村女 第11章 > 第836章(第1页)

第836章(第1页)

早饭摆布的差不多的时候,王利民和宋胜书钟玉琴转了回来,宋秀莲带着成河在集市上照看着。

王利民颇有几分自豪地笑道:“成河那小子是个利落手,有他在那边,大多数事儿都能应付过去了。”

吃过早饭,众人一起出门,几个小的围拢上来簇拥着吴奶奶和刘芳芳,王利民和吴海港也试图去搀扶吴爷爷和郑秋实,却被吴爷爷嫌弃地挥开:“我们还没老到需要人扶着。”

走在前面的吴奶奶闻声回头瞪了老头子一眼,复又笑笑,自顾跟着孩子们登车。

吴爷爷对老伴儿瞪得一眼也只做不见,招呼着老朋友郑秋实一起行动。吴海港和王利民相视一眼,笑嘻嘻地上车,由王利民带路往集市而去,路上和成江、小秋交待集市布局:“……那边就不用去了,是牲口市。杂耍和卖年货、小吃的基本都在一中南门那条街上,咱家的棚子也扎在那边……”

车子在集市边缘就不得不停下,王利民和吴海港送着老老少少一群人顺着人流而去,他们两个却没跟上,而是翻身上车,一路出县城,往南沼湖苇地去了。

不说这两个年近半百的大男孩儿,只说小秋一行老少赶集。

时间很早,不过早上七点多钟,冬天早上的七点天亮了没多会儿,平常街上人还很少的,赶上年关大集,抬眼看过去,满大街都是从四邻八乡赶来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拖男带女,很多都是全家老幼齐出动,很多两三岁的小孩儿,被大人扛在肩头,高高在上地转着眼睛看,满眼惊喜满脸笑容。

还有很多游动摊贩,也刚刚从四邻八乡赶过来,这些人中,扛着高高草把子的几种小贩特别显眼:一种是糖葫芦,一种是颜色鲜艳的卖花儿人,还有一种的靶子特别高,像桅杆一样直入半空,上边挂满了漂亮的灯笼皮……一种用竹篾子做骨架,又糊了纸(或者玻璃纸,也就是透明塑料纸)的灯笼罩。

但凡家里有孩子的人家,都会用正方形木板加铁丝制作简易的灯笼架,灯笼架底部的木板中间有一枚钉子,是插蜡烛用的,买一个灯笼罩装上,在钉子上按一截小孩手指大小的蜡烛,一个简易的手提灯笼就完成了。

每年过元宵,家家户户的小孩子就提了自己的灯笼出门,和小伙伴们凑在一起玩耍,常常走不了几步,跌一跤,灯笼皮就烧毁了。还有的是不小心把蜡烛晃倒,同样会把灯笼烧毁……烧毁的一般只是灯笼皮,灯笼架比较结实,能够重复使用许多年。有些家境好,又宠孩子的干脆买上两三个灯笼皮备用,烧掉再换上个新的……小冬去年的记录是一晚上就烧了仨。

那些举着草把子卖花儿的,卖的是往头上戴的花儿,据钟玉琴说,很早之前是灯草花儿,用的是灯草芯儿染色制作,如今都换成了海绵,用细铁丝扎成,最常见的就是蝴蝶和花朵。有个约定俗成的风俗,年关大集,给男孩子买鞭炮,给女孩儿买花戴。有些抱在怀里的小孩子,哪怕是男孩儿,大人有时候也会买两朵花给戴在头上的老虎帽子上,鲜艳、活泼,别有一番情趣。

小秋几个人走着,路上就遇到了几个扛着糖葫芦、头花儿、灯笼的人脚步匆匆地过去。乔西眼睛一亮,却没忘临出门时成江的叮嘱,没敢随便行动,而是拉着成江的衣角指着草把上红彤彤令人垂涎的糖葫芦,示意。

成江无奈地笑笑,回头和几位老人打个招呼,于是一群人都站住,扬声一招呼,立刻有两个卖糖葫芦的和一个卖花儿的人扛着把子就过来了,乔西和小冬成贵立刻去看糖葫芦,刘芳芳怀着身孕也爱吃酸,四个人倒是不怕两个卖糖葫芦的抢生意了,而小秋却拉着小夏去看头花儿,看着靶标上挤挤挨挨满满登登的头花儿,小秋小夏几乎挑花了眼,最后姐妹俩一人手里挑了一把,足有二三十只,这才罢手。

第七百八十一章

小秋小夏姐妹俩转回来,直奔钟玉琴和吴奶奶。两人都是齐耳短发,发卡别在耳后,戴上花儿恰好再鬓侧,钢丝为骨的花儿,还有钢丝做的花须,颤颤巍巍,煞是好看。

刘芳芳笑呵呵地称赞:“您二位这花儿一戴,最少也年轻了十几岁,特别精神。”

三个老头儿只在一旁看,宋胜书和吴爷爷不好开口,倒是郑秋实笑呵呵道:“两位嫂子这一打扮,精气神儿都足了三分,好看!”

钟玉琴羞赧着,有些推据,还是吴奶奶大大方方拉了她一起走,一边道:“戴着好看,就戴着吧。我们老家那边儿时兴戴花儿,年纪越大的老太越爱花哨,不仅插花,还喜欢搽胭脂涂粉儿,一天不收拾都觉得没精神呢。”

说起来,钟玉琴当年也是出去上过学的,见识并不少,只是被困在乡下那小二十年,生生将种种细致讲究磨没了,人也磨糙了……竟吴奶奶这么柔声细语地一说道,她也很快想开了,只笑道:“既然这样,那就戴着,过去几十年不能讲究,也没条件讲究,如今生活好了,有了条件,咱们就重新拾起来,争取把之前亏欠的找补回来。”

吴奶奶畅快一笑,道:“这么想就对了。快看,那边又扣泥瓦当的。”

小夏笑着接话:“吴奶奶,那个叫‘泥模儿’,有三国、水浒和西游记。我西游记早就集起了……”

吴奶奶笑起来,和声问道:“那三国和水浒是不是没集齐?咱们去找找看好不好?还有小冬和成贵两个,你们都去挑,今天你们的泥模儿都算我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