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云青的话,升和帝心中松出一口气。
虽说有陇西、关内和山西的壮丁可供充实军力,然而陇西大多贫瘠、廖无人烟,关内常有草原匈奴人进犯劫掠,山西倒是人丁旺盛,但是临近邺城军……
朝廷之前主要就指望着川地壮丁,北来充实军力了,但如今川地壮丁不仅指望不上了,反而还成了威胁长安的叛军!
如今大昭的兵力,五万京军镇守长安不能擅动,东边要有五万府军防守邺城军,再顶多能抽出三万府军陈兵长安府边境,以防备西边的&lso;炎军&rso;。但若是&lso;炎军&rso;铁了心以十万大军进攻长安,大昭兴许危矣!
幸好,如今想来&lso;炎军&rso;先要忙着攻入川蜀之地,然后又要着手整顿治理,一时之间也就顾不上进攻长安了。如此的话,就能等到陇西、关内和山西的壮丁来充实军力,给大昭留出转圜余地。
升和帝,以及朝中众臣,其实在这之后就已经默认了,在&lso;炎军&rso;南入川蜀之前,整个凤翔府或许会落入叛军&lso;炎军&rso;之手。
要说朝中是否有人明白,如此只是在养肥叛军&lso;炎军&rso;而已?&lso;炎军&rso;一旦将川蜀之地结实的掌控住了,加之扼着郿县和陈仓县这两处&lso;川陕咽喉&rso;,在两县前面还有整个凤翔府的掩护,到时&lso;炎军&rso;就实实在在的掌握了三分的天下,而且进可攻、退可守,轻易拿他们没有办法……
这些事情,想明白了的人是存在的,就像新科状元云青,或许还有其他朝臣。然而就算明白,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好办法了。
这时候,那些想明白的人就在后悔了。
要是早早的就以雷霆之势剿灭&lso;炎军&rso;,也就没有后来这许多为难的事了,但当时谁都以为&lso;炎军&rso;只是如之前大大小小没成气候的起义叛军一样,形不成多大威胁。
要是当初不轻敌,调动凤翔府两万府军,兵围陈仓,等候时机与入川北归的大军形成夹击之势,&lso;炎军&rso;也必能剿灭。然而,依旧是谁都没想到,北归的两万府军,外加十二万余川地壮丁,一支十五万大军居然败给了一万五的&lso;炎军&rso;!
不过如今后悔也已晚了,除了期盼&lso;炎军&rso;果真如云青所说不会进攻长安,再无他法。
甚至于,&lso;炎军&rso;在北地劫掠,在攻占整个凤翔府时,他们还不能镇压得太过了,否则一旦惹怒十万饿红眼了的&lso;炎军&rso;,说不定夏简戟就不顾什么川蜀之地的考虑了,直接转头杀向长安来。
所以,大昭朝廷对大胜后的叛军&lso;炎军&rso;的应对之策,最后竟然只是任其自由来去,只盼它不要攻入长安,甚至还要注意不要惹怒&lso;炎军&rso;,以防它一怒之下不管不顾攻入长安。
只有如此,大昭才能获得一些转圜喘气的余地。
……
陈仓县城,县衙大堂。
夏简戟听了一个投奔的川地读书人的分析,心中尚算满意:
&ldo;本将正打算休整到年底时,就兵出陈仓途经姜氏城后,再进攻凤翔府府治所在的凤翔县,让&lso;炎军&rso;大军到凤翔府府城去过年。
等过了个好年后,就继续出兵拿下凤翔府余下诸县,
而这应该会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甚至都不会遇到大昭朝廷大军的太多阻挠。等到轻轻松松拿下凤翔府后,就分兵南入川蜀。&rdo;
文质彬彬的川地读书人壮丁,在时机一到后就立即投奔了夏简戟。作为投名状,他将大昭朝廷可能会有的应对之策,都尽数分析了一遍。
然而很显然,夏简戟可能是一个有勇有谋,且谋智或许不亚于绝顶谋士的首领。
在分析朝廷可能的应对之策时,这位&lso;炎军&rso;首领夏首领并未露出意外之色,看来他在此之前就已经想到了。而且还进一步笃定,大昭朝廷甚至不会出长安京中大军来阻挠,反而只会在一旁眼睁睁看着&rso;炎军&lso;占下凤翔府,只为求&rso;炎军&lso;不要攻入长安。
这位川地读书人,名叫诸葛评,年近不惑,曾任成都府知府幕僚达十年之久,他在心里是以蜀国诸葛丞相之后裔自居的。他自知他没有诸葛丞相那般足智多谋,但也可算才智不俗。
诸葛评的志向是辅佐帝王之才,面前这位&lso;炎军&rso;首领夏简戟,他认为就正是他想辅佐之人。
不过,这初次投名,并不算太成功,他所分析的事情,夏首领显然早已想到。
但是他并不打算放弃。打天下之后,就要治天下,所需人才是多多益善的,如今眼见是不能做如诸葛丞相一般的谋士了,但他还可做治理一方的能臣。
因此,尽管夏首领早已料定大昭朝廷的应对之策,他该说的还是要说完,这样就能展示他的才智,或许能达成他的目的。
诸葛评未有一丝慌乱,就像是遇见知音一般,也不多解释,自然而然的就接了一段似是毫不相干的话:
&ldo;明年或者后年,此后的两三年内&lso;炎军&rso;都要一边守着凤翔府,一边忙着整顿和治理川蜀之地,必然无心他顾。
那么,大昭朝廷就能放心的赶紧去剿灭邺城军,一旦剿灭邺城军,立即就可反身回来,收拾起&lso;炎军&rso;在北地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