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臣权宠妻媳妇是个小锦鲤 > 130 马娇儿死了(第1页)

130 马娇儿死了(第1页)

要想自己的努力不成泡影,唯有付出更多的努力。

洪武九年,是多事的一年,二月初,就从江南传来新的消息,说是朝廷有意更改官制,准备裁撤行省,新的官制正在制定中。

如此风言风语,落入了行省官员的耳朵里,岂不是犹如惊天霹雳一般,所谓人的正常维,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明立国九年了,很多官员依旧是任用的蒙元时期的旧人,这番举措,莫不是要重新洗牌了?

这中猜测,让一干老臣子心怀踹踹,却让后起之秀们热血沸腾,各方都在忙碌着,自觉无望的,已经开始收拾行李,希望有个好的归宿,皇上不要翻旧rì的黄历,而那些自觉有希望的官员,则是遣派信使来往于南京之间,期盼能够分到一些好的果实。

全国如此,北平亦然如此。

“这些都是上官的事情!”庞煌轻言道:“与咱们北平府暂时没有太大的关系,还是安心与实务比较好一些。”

叶巨伯和黄子澄二人,此时已经成为了庞煌的幕僚,两人虽然觉得驸马都尉作为外戚的身份,不宜参与政事太多,但毕竟在很多人眼里,如果更改官制的话,北平知府庞大人是很有希望入驻一省的。

所以两人偶尔也在庞煌面前提及一些官制变动的问题,希望能够看出他这个东主的意图,但是总被庞煌轻轻的带过去,不讲这么多。

“眼下,我们最头痛的,就是这近万人的闲人该怎么安置?”庞煌指了指桌案上放着的厚厚卷宗,揉了揉已经感觉到疲惫的眉心,问道。

黄子澄已经从老家探亲归来,而叶巨伯根本没有回老家,一直留在北平,在叶巨伯的眼里,估计清华义学的建设才是最重要的。

他一来北平府,就被庞煌建设清华义学的构和规模吸引住了,这也是身为读书人最关心的地方,谁说建功立业非要在朝堂、战场之上,如果能建设一个天下闻名的学校,教导学生也是一些读书人的心愿之一。

今天叶巨伯来北平府衙,是向庞煌汇总清华义学建设的进程,正好遇见黄子澄也在,正在和知府大人讨论关于官制变动的风言风语,所以也就插了进来。

但官制变动毕竟不是叶巨伯最关心的事情,听闻知府大人如此说,于是就停下不在讨论,遂将一干卷宗双手递给庞煌,那是关于清华义学的建设进程,和需要购买的一些物资清单。

黄子澄犹觉不甘,嘴里却说着:“府尊大人,晚生以为,新的官制会影响我们北平府政令的通行,以及大人今后会不会受到制肘等等问题,所以才问的。”

“没有制肘,就没有发展!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要有个制约是不是?”庞煌仍是不急不躁,随即又说道:“不说这个话题了,就谈谈关于那近一万闲人的安置情况吧。”

那一万闲人,所指的正是被裁撤下来的书吏、捕快等等,都是原来曾经在衙门里备过案,但是却不在正规编制之内的帮闲,这些人,大部分无田耕种,是各州县游手好闲之人,光是北平府就一千多人,放任自流又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管理也不是太好管理,原来还有衙门可以名誉上压制一下,现在倒好,衙门说过不要你了,再管也没有那么多的名目。

叶巨伯想了一下,小心翼翼的说道:“北平府地广人稀,不如划一块土地,专门让这些人耕种,模仿军屯的管理办法,那样也许会好一些。”

“不妥!”黄子澄摇头晃脑的就反驳道:“以晚上所见,这些人分布在各州县内,集中起来,对于户籍统计,今后的纳粮管理,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这些人也不是孤家寡人,动辄就是一家十余口,若是集中在一起,迁移的费用又从哪里出呢?”

叶巨伯也犹豫了一下,这些本不是他擅长的,叶巨伯擅长的是教书育人,讲讲大方向的道理还是可以,但是地方政务,他接触的真的不算太多。

“那就令各州县将其安置于土地之上,那样自然就不用背井离乡了!”犹豫了一下,叶巨伯说道。

庞煌的听着二人说话,两眼却一直盯着叶巨伯拿来的清华义学建设进程的卷宗在哪里看着。

两人提出的建议,无非就是以农为本,给这些人土地让他们耕种,他们要是那么安分的人,之前会没有土地耕种吗?问题这些人本来就不是那种安分耕地的人。

“清华义学主校区基本建设成功,现在只差细节装修了?”庞煌突然发现这个问题,猛然间问道。

叶巨伯被这个问题问的懵懂了一下,反应过来,马上禀报道:“正是,府尊大人!”

真快啊!庞煌想到,不过半年多,清华义学竟然有了雏形,这要是在几百年后,要花费多久时间啊,估计三年都不一定能够建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