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筝没说过为什么吗?”庆慈问。
“兰汐问过一次,小姐只说,两人玩不到一处,没必要深交,”于夫人回忆道,“虽然我和兰汐私下都觉得小姐那拒绝的手段有些无情到不像她平素的做派,毕竟多个朋友实在无伤大雅,但小姐同太后娘娘一来年纪不同、二来性子也迥然,确实不像是能成闺阁密友的样子。且小姐又向来主意正,她不愿意同太后娘娘结交,我们做下人的自然无话可说。”
想也不用想,庆慈心中腹诽,依着阮筝那般聪慧的性子,定然是发现张清霜同自己来往目的不单纯,所以才主动冷淡了对方。
“于夫人,容我再问一个不大客气的问题,”庆慈试探道,“梅雁栖同那时太后关系如何?”
“姑爷?同太后?”于夫人诧异道,“这两个人八竿子打不着,姑爷对除了小姐之外的女子,一向敬而远之。姑爷同张国舅爷都不熟,依着他的性子,恐怕连太后娘娘那时候的名字都不晓得吧?”
梅雁栖不认识张清霜?那还真是张清霜单方面思慕梅雁栖了。
可为了这点求而不得的嫉妒心,张清霜至于帮着一个陌生人毁了梅雁栖和阮筝吗?
庆慈思绪发散,想来想去,都觉得梅家若是因为这个原因消亡,实在是有些牵强单薄到滑天下之大稽了。
她思绪一时散得更远——这梅雁栖到底是何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梅雁栖是什么样的人?”庆慈忍了忍,还是问了出口。
“姑爷?”于夫人脸上挂起笑,“姑爷生得模样英俊,身材高大,单单一双眉眼便令人过目不忘,人又豪爽,再加上年少有为,同龄少年皆是伸手往家里要钱呢,姑爷那会就已经开始挣银子了,且姑爷他做什么买卖,什么买卖挣钱,仿若财神附身,整个筠州城便没有不认识他的。”
“那梅雁栖同阮筝到底如何认识的?”
“小姐七岁那年,跟着家人去乡下庄子玩,一时没看住,掉进自家荷塘差点淹死,是在荷塘里偷摘莲蓬的姑爷将小姐救了回来。姑爷是孤儿,一个人住在阮府庄子附近,后来阮老爷为了报答姑爷对小姐的救命之恩,就让姑爷搬进庄子里住,出钱让姑爷上了学堂。姑爷小时候就时常跟着庄子里的人给阮府送些瓜果菜蔬,小姐也常常去庄子玩,时间久了,姑爷和小姐就熟识了。”
庆慈颔首:“原来是。”
于夫人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是啊,两人都是在我和兰汐眼皮子底下长大的,要我说,姑爷除了身世不好,其余便没有什么缺点,又十分听小姐话,小姐说东姑爷绝不往西,二人自小到成婚那么些年,不管是什么时候,都不曾脸红争吵过一句。便是夸一句神仙眷侣,也不过分。”
庆慈听于夫人这般形容梅氏夫妇,也打从心底觉得惋惜。
于夫人还在念叨梅雁栖的好:“姑爷对小姐真是没得说。姑爷那么能挣银子的人,对自己十分节俭,却恨不得摘星星摘月亮地捧到小姐跟前。舍得花银子便也算了,姑爷待小姐的更是舍得花心思。我尚记得姑爷年少时候,第一次做买卖便挣了五百多两,一股脑全都花在了一块玉石上。小姐知道了,还骂姑爷赌石浪费钱。谁知那玉还真叫姑爷赌对了,竟然真开出了上佳的品质。姑爷后来又专门同玉雕师傅学了手艺,亲手将那玉石足足雕了大半年,做成一块玉佩、一柄玉簪,送给小姐做及笄贺礼。小姐一直珍藏戴着姑爷送的这份礼物,直到后来有次不小心丢了其中的玉佩,姑娘难过的大半个月都没吃下去饭……”
玉佩和玉簪?庆慈闻言,忙打断她的话:“于夫人可还记得那玉佩玉簪都长什么样?”
“当然记得,玉佩玉簪是上好的长白玉,通体淡绿,其上雕了同样一只大雁衔着梅花纹样,”于夫人脸上露出怀念微笑,叹道,“姑爷这人说来有趣,别人送礼物往往是雕心爱之人的名字,他可倒好,把自己名字雕刻出来送小姐,说是叫小姐记得日日思念他……恰巧被我和兰汐听着,当时可是偷笑了姑爷好久。”
原来那枚长白玉不是张清霜的,而是梅雁栖送给阮筝的?庆慈有些错愕——那这长白玉是如何跑到了张清霜手里的?
庆慈追问:“这枚玉佩是怎么丢的?”
“小姐同兰汐去庙里进香,似乎是丢在了寺庙里。”
“何时丢的,还记得吗?”
“小姐同姑爷成婚后第三年?”于夫人思忖片刻,肯定道,“便是丹谷主来筠州的那一年春天。”
“于夫人当日没有同往庙里?”
于夫人摇头:“那日我受了风寒,头晕脑胀得厉害,不便陪同,姑娘就让我在府里休息。”
庆慈点点头。她琢磨了下时间,又发觉一处不对劲——按于夫人说法,师父他老人家去筠州的时候,这枚长白玉已经丢了。而那一年张清霜早已经被张清风给送进了京城二皇子府。一个在京城行动受约束的人,如何能拿到丢在筠州的玉佩呢?
这中间将近一年的时间还发生了什么?
那枚早就丢了的玉佩是如何就到了张清霜手里?
先认识常鹤伦的人,到底是张清风,还是张清霜?
而常鹤伦在梅家倒后,追着阮筝母女到了京城,是如何联系上张清霜,又是如何在其帮助下救了先皇后,化身厉九皋进了宫?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