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骑车总是轻松的,顺便还能秀一把。
但不巧,今天正好是文化交流的日子。
文化交流即康熙将各方有才之人,还有西方而来的教士们一起,交流各个文化,有点类似于法国皇家科学院的沙龙会一样。
如意馆的人走了好些,弘昼正好迅速的把书还回去,想了想拿了本贸易笔记的书。
回去的路上,弘时弘历有些累的闭上双眼,弘昼坐在马车墙边翻看。
这本书不止是汉文,还有他国的标注,粗略的写了大清这些年来进出贸易的情况。
原来在康熙二十三年统一台湾后,得知对日贸易的众多好处,大清就已经正式停止海禁。
康熙二十四年正式废除了迁海令,颁布了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
这一政策致使赴长崎的唐船骤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称空前。甚至大清还做转手生意,把从欧洲进口的布匹出口转销日本。
同年日本政府颁布贞享令,对每年去长崎贸易有规定。大清船贸易额不得超过白银六千贯,荷兰船不得超过三千贯。贸易总额超过白银六千贯,即禁止此后该年入港的其他大清船舶进行贸易,并勒令运回货物。故后来大清商船常被禁止入港,又不得返回,又有许多就在日本沿海进行走私贸易。
几年之后赴日唐船达一百一十七艘,而返回大清从事走私贸易的船达二十二艘。
直到康熙三十七年,日本政府限定赴日贸易的唐船为八十艘。
日本始终不能控制百姓们赚钱的心,但是因为防止日本产铜原料大量外流,幕府公布正德新令,限止每年赴日唐船仅仅三十艘。此令一出,唐船抵长崎锐减许多。
弘昼沉思的摸着手指上的扳指,这小日本真是小气巴拉,康麻子也太客气了。
翻过一页,说到了大清头上的俄罗斯。
也许是挨得近,如意管里的俄罗斯人可不少。而书上记载,在四年前康熙派人前往俄国辖境抚绥土尔扈特部。作为友好交流,在去年的时候,彼得大帝派遣修士大司祭列扎依斯基为首的教士团回访。
看了看邻居,弘昼随意的翻了下后面,顿时手不动了。
那是一片不怎么详细却极大的数字!
全都是大清和欧洲各地的贸易,茶叶、丝绸、棉布、瓷器和和漆器等,经广州口岸运往欧洲销售出去。因为只是一个可以借看的笔记,所以内容不是很清晰,但有一句话十分诱人。说是一位爵士与来过这里的传教士所言,大清大量的对外贸易,一个省相当于一个欧洲小国的贸易。
下面有人添了笔记。
弘昼又翻了几本其余两本书,在这些大量的贸易中,因为都是各自的特产交易。这样既有特色,又有一定的市场。所以在国库慢慢回转部分的同时,有些大臣们也在从中与商人联系,相当于资金委托代理,帮他在中间稳健增值。
也就是说,港口城市的百姓们只要脑子灵活的,也能在里面跟着喝汤。
说到底朝廷没有明面不准走私贸易,很有可能这就是康熙允许并引导的情况。毕竟这样一劳多逸的好事,谁都想要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