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生前能被封国公的只有立下无数汗马功劳的几位开国功臣,其次便是郡公、县公、侯、伯、子、男。而除却宗亲的传承,能到达郡公这一位置的也不过数十人,而如今天下人口已有一亿六千多万人……
哎,她家善善如此淡泊名利,越看越像隐世高人,万一哪天善善想不开跑去归隐山林了怎么是好?当真是让她发愁!
嗅到这股危机的朝臣则准备暗自与女皇较量,而没听到什么风声的大部分官吏则又闲得发慌地掀起了一股要求改换官服的热潮。
现如今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的官服不分男女,俱是按官阶来分类,它在继承前朝官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点点特色,但总体而言还是很朴素的。
本来也没有谁会那么有空在官服上费心思,可事情便是出在一位今年刚被赐进士出身的进士身上。
这名进士因出身世家,避免了外放为官的命运,而直接在太常寺任奉礼郎。
太常寺奉礼郎虽然是从九品的小官,可它也是进士晋升的一条捷径。而它的主要职责便是掌君臣版位次序,朝会、祭祀之时赞导跪拜礼仪。
因着此关系,他发现每逢朝会、祭祀,满朝文武站到一块儿,便分不清男女。有些女郎上朝和当值时为了简便,便束男子的发髻,包着幞头,有些身形消瘦的,套上官服后便难辨女儿身,以至于有些男官员无意中会碰到她。
这对于自幼受到“男女大防”、“男女有别”的教导的这位进士而言很是难受。
于是慢慢地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他想,如何才能体现男女之别呢?
那无疑是将男女百官的界限分开来最为直观,而只要在官服上加以区分,岂非一目了然了?!
当然,他一个人的声音恐怕扔进朝堂中也掀不起一朵浪花,于是他先是借助了家族的力量,又联合了不少新晋的进士,一起探讨了此计划。最后便上了折子,引经据典,要求将女官的服饰更换成另一种样式。
不少女郎也仍旧是属于爱美的年纪,也畅想过若是官服能改的花哨一些,那也无不可。
于是越来越多的声音传了出来,引起了女皇的注意。
温善下了朝回到司农寺,不少人的目光便投向了她。她心中疑惑,不知出了何事。暗自琢磨着准备以不变应万变之际,叶绥向她走了过来。
“学生见过温丞!”
“你来得挺早的。”温善颔首。
叶绥笑了笑,热络地道:“温丞,判事院的几位丞都在讨论官服改制之事呢!”
温善有些哭笑不得,叶绥这是当细作去了?帮她打听杨杰等人的话?
不过她也不怎么需要。
至于官服改制之争,近日在参加的几次雅集、文会之时也听人讨论过,今日上朝的议题中,官服改制也在其中。下了朝,她遇上从垂拱殿出来的那些重臣,也听说了女皇提及此事。
引起这些官员的注意,便说明此事不可能只在小范围内传播,必然会引起一番争论。
温善忽然想起前世那些校服之争。
有些人羡慕国外的学生的校服:男生的中山装或是衬衣、西装很帅气,女生的裙子很是青春俏丽。
可其实这其中便是一种区别教育,包括在体育课上,男女上不一样的课程一样,将男女区别开来。以至于二十一世纪了,仍旧有女生将自己摆在弱势的位置上。
当然,毕竟是学生时期,追求美丽和个性是可以理解的。
可官服和校服并不一样。站在这个朝堂上,需要承担的便是天下大计,而不是要在意那些胡里花哨的东西。
温善是不太赞成改官服的,因为这是要将太上皇和女皇迄今为止所做的努力付之一炬。
兴许有人认为,一套官服而已,怎会扯到降低女子的地位这种事情上呢?
可她可以预想,今日将女子的官服改了,明日便能要求女子从头到脚的形象也改了,未来就能要求女子回到闺阁中,闭门做女红。
想到这儿,她叹了一口气,这些事似乎也轮不到她来操心。
通过叶绥的“告密”,她也知道为何众人打量自己的目光有些怪异了,原来是他们已经在试想,若温善换上新的官服该是何等模样,毕竟她是司农寺唯一的女官了,没有别人能给予他们参考的空间。
他们倒是没有那么不知趣地问温善对于官服改制之争的想法,因为他们深知温善并不是那种在意胡里花哨的外在的性格。
而且在他们与温善共事一年半载后,已经对她的办事能力予以了认同,慢慢地也没了“被一个女子压在头上是一种耻辱”的想法,对于官服是否改制也就并不那么看重,毕竟有那闲工夫是琢磨这些,还不如思考一下如何把提高上林署的蔬菜果品新鲜度、以及如何将从各地运送而来的粮食损耗降低……
作者有话要说: 百官:女皇你真是吝啬!!
女皇:呵,才知道吗??
关于人口,在《中国人口通史》上宋朝是只记录男子的,而在宋朝大观四年(宋徽宗年号),丁口已经达到九千多万。而且还是在土地减少的情况下。因本书设定地域比北宋还大,加上计入了女性人口,而刨去前期战争损耗的人口,一亿六千多万,似乎也不算多_(:3」∠)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