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来想去最后以家书的形式,将此等事当做游历的趣闻,说与女皇听。她本来想给太上皇的,毕竟比起女皇,她更愿意亲近太上皇。可太上皇行踪不定,又不干涉朝政,她就打消了此念头。
从郓州离去后,她又到了兖州、沂州,期间自然是与温善保持着传信。不过有些事情她并没有告诉温善,如她在沂州时遇到一些为非作歹的豪门子弟,险些被占便宜的事。
这种情况下,她自然是亮出了身份,无需官府去找那些豪门子弟的麻烦,那些人家为了避祸便直接将那豪门子弟摘了出来。
不过邺婴之在河南东道的事情也传到了转运司的耳中,他们也才知道为何监察使会忽然有那么一番动作,将好几个隐瞒灾情不报,事后对受灾的百姓视若无睹的玩忽职守的官员弹劾了上去。
转运司生怕又出了什么差错,便命人留意她的动向,顺道保护她,毕竟是皇族子弟,在他们的辖地出了事,女皇定然会怪他们呀!
不过他们也没让邺婴之知道,以至于邺婴之到了密州后,产生了“似乎这儿的豪门、官户都很低调”的错觉。
第72章特产
邺婴之晃晃悠悠地便到了密州安丘县,温善的祖籍在此地,而温家的族人便聚居在温家屯处。
这些年温家有“宜春郡公”这样的名人,又承蒙女皇的厚爱,在此给温俞立了碑,温氏一族都与有荣焉,故而不少人都不敢招惹温氏的族人。
权力和荣耀带来的坏处自然也有。
温善不曾踏足故土,诸多家族事宜皆是靠温袆回来处理,而温袆一年也只回一趟,故而温氏的一些族人偶尔会借着“宜春郡公”的名义仗势欺人。
邺婴之知道这些事情后,竟不觉得意外。毕竟一直都有宗正寺约束的宗亲都生出不少腐败,更别提这些普通人了。
她只略微可惜和温善流着同一血脉的人中,竟有这些蛀虫,简直是温善的累赘。
为此她给温善的书信中,措辞便有些怪罪的意思:“你若不好好约束他们,将来为他们所连累,那你也并不无辜。我不希望将来有一日你会因这些事而被责骂。”
温善收到信也不生气或是受挫,毕竟给她来信的是小郡主,而此事若是通过官府告知,那才是麻烦。
于是她告知了贺顾,贺顾再让温袆执着她的书信回一趟密州,务必要完善相关的族规,约束族人。
温家带给家族的好处也不少了,他们只享受好处,却不为温氏一族而做出贡献也实在是不妥。
故而贺顾要求族内的子弟必须读书,而且每年都有考核,不仅是学业,私德方面也有约束,若是考核不过则取消家族中对其的资助,严重者逐出家族。
从温家屯离去后,邺婴之又去体察了受灾的地方,见官府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赈灾事宜,也没有官员贪墨,她便带着一些从密州买的特产准备送给贺顾。
赵铃问她何以不带给温善,她道:“她长这么大也未曾踏足密州,想必口味并不相同,而郡夫人怎么说也曾在此生活了多年,对家乡也当有些念想才是。”
“那温丞怕是得难过了。小郡主上回因温氏族人之事训了温丞,最好还是给些甜头,否则温丞会一直难过下去的。”阿元道。
邺婴之犹豫了一下,又道:“那你们快些去置办多一些,密州产的麦、面、枣……都要!”
赵铃和阿元相视一笑,别看她们小郡主嘴硬,可是都出来这么久了,对洛阳的人和物都十分思念,她又怎会忘了给温善带特产呢!
邺婴之出门游历已经有三个月,从初秋到如今寒冬,她刚体察了受旱灾的地方,又听闻有受雪灾的地方,于是便折道前去。这一来便又在山东等地耽搁了一个月,后在年关前踏上返回洛阳的归程。
比邺婴之更早回到洛阳的皇族子弟大有人在,也有像邺纯之这等肩负重任,未曾能回来的。
而邺婴之恰巧是赶在邺雨回来后的半个月回到洛阳,为此邺雨特别邀她前去聊天,问她为何回得这么晚。
邺婴之自然暂时无暇应付她,在面见女皇,再告知山东某地的雪灾情况和邺都大名监的事情后,她才算是有几日清闲。
而忙完之后,她打听到温善这个休沐日要轮值,于是干脆带着特产到了司农寺去。
即使在休沐日,司农寺内似乎也还有许多人,司农少卿陈适、司农丞杨杰等人都在办公,故而她一来便引起了注意。
邺婴之还没遇到温善,倒是先遇到了陈适。
“臣听闻郡主刚从密州回来,可是面见过圣上了,怎的有空过来司农寺?”陈适问道。
“刚刚从宫中出来,顺道来看一看陈少卿和温丞及司农寺的同僚们。”邺婴之道。
陈适摸了摸下巴上的胡子,对邺婴之的反应很是诧异,毕竟邺婴之以前是什么德行,他们这些朝臣可是也有所耳闻的。可不曾想今日再得见她,她说话都如此动听了。
陈适自然不会当真认为邺婴之是来看他和司农寺别的官吏的,不过她这么说不至于让温善显得太突出,也不会得罪他,可见她这些年的成长确实不小。
邺婴之将一些从密州带回来的特产分给陈适以及当值的官吏们,而给温善的那部分她早就预留了下来。
这也是在她置办特产时想到的,她若是回洛阳,必然不可能只给温善和贺顾带特产,故而她又准备了许多。除了许王府的外,女皇、太上皇以及教导她读书的学士和国子监的教授们,都备了一些,并不丰厚,可这份心意足以令人对她的感官好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