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小宅门大宅门 作者斯礼 > 第177章 第177章清污(第1页)

第177章 第177章清污(第1页)

大业殿,常朝。

皇帝刚刚升殿,便有兵部官员上书,直言五军都督府管制不利,致卫所逃兵逐年增多。屯田荒废,官吏欺压,武备废弛。长此以往,大齐危矣!

逃兵之事,早已司空见惯。天德时对逃兵惩治十分严苛,依旧遏制不了。时常长了,皇帝就当看不见,朝廷上下自欺欺人。

如今这项难题又抛给了新帝,一众大臣还在想,谁这么大的胆子给皇帝出难题!更有甚者,已经在想待会儿如何和稀泥,保住皇帝颜面。

这边上奏官员刚退下,那边五军都督府的官员立刻站出来:“回禀陛下,天下承平日久,兵士地位低下,生活无望,这才造成逃兵屡禁不止。”

这时,又有御史台的御史站了出来:“依臣看,军籍世袭、生活贫困、屡受欺压,才是逃兵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卫所的屯田都进了谁的口袋?军户吃不饱肚子,求救无门,不得已才当了逃兵吧!逃兵可是要掉头的重罪。但凡有一线生机,谁能铤而走险?”

然后,然后就“打了”起来。唇枪舌战,你来我往。谁的错不知道,反正不是我的错。最后的论点集中在军户世袭是否不近人情上。

有人说军户免赋税、有房住、有地耕,逃兵屡禁不止,是因为太|祖定下来的规矩没有维持好,有人从中谋取私利,应该彻查五军都督府。

也有人说,卫所屯田不过是权宜之计,如今天下承平,中原无战事,不如放军士自由。需要时可另行招募,由徭役补充。

更有人说,困则思变。太|祖时制定下的军政策略早已经不适应今日的大齐。一味维持不如寻求新的突破。

吵得差不多了,皇帝发话了:“卫所屯田,意在自给自足,不花费百姓的赋税养兵戍边。卫所卫兵屯田为主,战备为辅。不过,卫所出息逐年减少,五军都督府难辞其咎,确实该查。众卿谁愿领命前往?”

御史台右督御史站了出来,此人年近五旬,此前一直在地方任按察官,不出意外,应该在按察使官衔上致仕。

谁成想,一朝变天,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直接官升两级,成了御史台的二把手,右督御史。

一个查案审讯的高手,呆在御史台能有什么作为?范大人以铁面无私著称,官运虽说不上平顺,审理的大案、要案可不少,全家老小还能全须全尾,可见是个有手腕的。马上明白过来,皇帝这是有重用。等来等去,如今可算等到了。

“臣范晟睿愿往!”范大人脊背笔直,声音洪亮,像一颗傲雪迎风的松树!

皇帝很高兴:“好,命御史台右督御史为巡查钦差,赐天子剑,严查五军都督府侵占屯田之事。杨学理可在?锦衣卫全力听从调配。”

锦衣卫没有指挥使,大事小情,都是杨学理这个千户说了算。皇帝信任他,皇贵妃也总爱找他。偏偏杨千户完全没有成为红人的直觉,还和以往一样,闷中带着憨气。只听皇帝的,别的不敢!

五军都督府,既不是铁板一块,又新添了一脑门官司,已然无心恋战。偏偏皇帝打算乘胜追击,继续讨论军户的问题。

然后,话题继续跑偏,从军户说到军官选拔。军户世袭,军官也世袭。虽说虎父无犬子,可种种证据表明,侵占卫所屯田的,大多是这些世袭军官。家家户户,盘根错节,尾大不掉。

说起这些,文官们来劲了。连带着将京城勋贵们也拉下马。指责他们躺在祖宗的蒙荫下,吸食大齐的民脂民膏。

勋贵们也不干呀,联手反击。指出朝中多位大臣乃是地方豪强出身,县令见了都矮半头。家中良田千顷,不知从哪里来的。恳请陛下为丢失土地的百姓做主。

虽说是多方混战,其实根本矛盾只有一个--土地兼并。

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地方豪强手中,失去土地的百姓,要么逃离,要么服从成为佃户,要么是成为流民无家可归。

当流民多到一定程度,也就距离起|义不远了。

元照坐在龙椅上,觉得这些人,都是吸食着大齐的骨髓而强壮自身的伥鬼。偏偏大齐想要兴旺,又离不得他们!

等大家伙吵得差不多了,安远侯李执明适时站了出来,禀明道:“臣请兴办武举,规范武官考核,还大齐边疆安宁。”

这倒是个好事,只不过嘛……家中没有世袭武职的自然高兴。文官倒是一致支持,没办法,不患寡而患不均。

文人出仕,过五关斩六将。就算亲爹是当朝首辅,也要考中进士才行。凭什么他武官,有个好爹就行!太欺负人了!

无论是个人感情,还是为大齐国运,都是利在千秋的事情,没有理由不同意。很快皇帝便下令,命兵部拿出章程,安远侯协办。

就在群臣一位今日的常朝就要告一段落后,皇帝又发话了:“既然兴武举,便要设武学。众卿觉得,武学开办在哪里,由谁牵头合适?”

安远侯再次出马:“回陛下,臣以为,应兵部牵头,由五军都督府督办,在卫所设立武学。这样,不仅能物尽其用,还能为军户寻得一丝希望。”

李家子弟,个个是妙人呀!皇帝心中高兴极了,表面做追问状:“安远侯的意思,考中武举可全家脱离军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