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三年,正月。
新年的喜庆还没有过去,朝廷就颁布了一个新政策。
这个新政策,是关于新建立文曲院新学的事情。
朝廷新政策决定,将增大对人才的培养,在各地建立新学堂,为了奖励去年大明将士为国争战的付出,凡军户子弟,皆可凭凭证,送孩子到各地新学学堂免费读书。
入学毕业者,可取消军户身份入民籍。
各地方百姓想将孩子送入学堂,只需让孩子参加简单口试,聪慧聪明者,也可免费入学堂读书。
后凡学成者,只需教后来学生三年便可。
这一政策下达,各地军户都沸腾了。
随着朱元章制定的军户策略实行了这么多年,其中的弊端慢慢的显现了出来。
军户子弟不但要耕种庞大的军田,还要承担繁重的赋税和上战场打仗的义务。
再加上各地军官的欺压,军户已经对此心生怨言。
不少人都想着办法,让自己的子孙改变户籍。
可在大明朝军户想要改籍,除非当到兵部尚书那一步,否则这辈子都是军户,子子孙孙后代也同样无法改变这个命运。
很多被各地方军官欺压活不下去的军户,不少直接选择了逃亡。
军户的逃亡,造成了各地方的卫所,都是缺编严重,有的地方甚至连一半人手都凑不齐。
如今朝廷改变了政策,给了军户一个新的出头之路,这让军户们激动的热泪盈眶。
虽然老一辈的人享受不到这个福利了,可孩子们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啊。
当这个政策公布的那一天,各地新学登记处,几乎挤满了军户子弟。
根据统计到开学那天,各地新学招收的军户子弟,不下10万余人。
当这个数字报到老爷子那里,老爷子都被吓了一跳。
在朝廷一开始的设想中,第1批培养个两三万人就够了。
然后后面的每一年依次接替,慢慢的培养这些人才。
但老爷子却忽略了改变户籍对军户的吸引力。
各地方军户们,为了让孩子们能脱离军户籍,几乎把符合年龄的孩子全部送了进去。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是因为他们担心朝廷会改变政策。
所以为了防止意外,新学那边刚开始招生,他们就把孩子都送了过去。
“皇上,要不裁掉一批人吧,咱们真养不起啊!”
看着表情震惊的老爷子,解缙犹豫了一下,提出了裁掉一批的建议。
老爷子瞪了他一眼,将手中的奏章扔到了桌子上。
“裁掉,裁掉谁!”
“你信不信这边裁掉一批,那边军户们都能闹翻天。”
解缙脸苦的都能滴出汁了。
“可问题是这么多人,咱们的预算不够啊,这还没算上各地选拔的民户子弟,如果再加上他们,这第1批咱们就要养将近15万人!”
“这俗话说的好,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这么多正是补身体的小老虎,光吃都能把文曲院给吃空了。”
“而且还不是一年两年,这可是10年呀,更重要的是明年还要招收新的一批,少说也有个三四万人,然后第三年,第四年…”
解缙掰着手指头,一边说一边算,到最后他感觉脑袋都要炸了。
“根据臣的保守估算,在第一批学生毕业之前,朝廷至少要养接近30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