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往外走去,一边侧头喊人:“张俭,备车!”
张俭近日被梁长宁调给了闵疏,梁长宁怕闵疏出事,也怕他再跑,恨不得王府里七八十个暗卫全盯死了人。
已经是午后未时过头,宋修文知道他现在就要去衙门报官,忍不住喊:“闵大人!”
闵疏驻足回头看他,宋修文说:“律例严苛,一旦敲鼓鸣冤,不论衙门受理与否,敲鼓之人都要受刑。四十廷杖不是那么好熬,你的身子骨根本撑不住!”
“我不怕。”闵疏回头,继续往前走,他说:“宋大人请即刻回大理寺,一旦我敲响登闻鼓,就抢到北镇抚司前面把案子抢到手里,最好能押着我入宫面圣。”
这件事没有时间再和梁长宁细细商议。今日是学生们抗议求谏多日后难得的朝会,很多决策都会在今日论断。闵疏要赶在这之前,给骆驼搭上最后一根稻草。
镇抚司衙门外头的登闻鼓积了厚厚一层灰,大概也有二三十年没人动过,连棒槌都找不着。
闵疏知道敲响这面鼓要付出什么代价,为此他出门前换了身玄色的袍子,好叫人看不出受廷杖之后的血迹。
朝堂仍旧争论不休,但梁长风已经做出了决策,他站位不稳,还要靠着文沉才能在龙椅上坐下去。如果文沉一倒,他无法和重兵在握的梁长宁相抗衡。
严瑞看出了梁长风晦暗眼神之后的态度,他心下一沉,目光停在了面色无惧的文沉身上。
严瑞本来因着茂广林的出葬而告病多日,他今日特地上朝,就是因为知道这次朝会的重要。读书人们誊抄地安疏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先前应三川还带人镇压过,他逮捕了几个学生,试图靠着酷刑逼迫学生们认罪。
然而他低估了文人风骨,几个学生咬破手指在牢狱的墙上狂草书写地安疏,已经有疯魔之态。断水断粮关押了三日,北镇抚司的衙门大门被学生们撞开,应三川不敢杀学生,因为他知道文容就是因为杀了学生才成为众矢之的。
他们冲破了北镇抚司的衙门,在宫门前死谏,大半都磕破了脑袋。他们没有主心骨,也没有领头人,持续多日后,才推出了一个同样出身寒门、叫做王渊野的学生。
他领头抗议,向朝廷提出了三条要求——处置文容、重新重用潘振玉、废除世家土地恩荫。
内阁商议多日,连太后都坐不住,起了妥协之心。梁长风没有办法,才请重臣议事。
今日的事情一定要至少解决一样,皇帝的话自古就是金口玉言,断断不敢有收回更改的可能。严瑞紧盯着梁长风的嘴,准备等他一开口就即刻打断。
就在这时,近侍的太监吴贵跪爬进来,急促道:“皇上!大理寺少卿宋修文急见!已经候在宫门外了!”
吴易宝正要斥责他不分轻重,他却又磕头开口说:“他、宋大人他、他押着太子少师闵疏,声称要状告文丞,宋大人说,闵大人敲了登闻鼓,从长街一路跪过来的!”
满堂震惊,文沉瞳孔紧缩,梁长宁差点没忍住站起来。
朝堂寂静一瞬,响起了窃窃私语。
梁长风嘴唇几动,终于没有再试图保全文沉,他要再看看情况。
闵疏官职太低,没有上朝的资格,只能跪在门外。他还没有受那四十廷杖之责,宋修文拦下了衙役,强硬地替他将责罚往后推迟了一日。
在宋修文从皇宫大门往听龙殿来的这一盏茶的时间里,吴贵结结巴巴囫囵说了个大概。
他一个人满身冷汗地说,听龙殿百十个人听他讲,他也只知道个大概,他说闵疏用拳捶响了登闻鼓,可是声音太小,一开始衙役们没有听见。
后来有学生认出了闵疏,他们一起在远东楼吃过饭,知道闵疏是当朝状元并太子少师。他们以为闵疏是在为茂广林或潘振玉喊冤,随即想要帮他一把,后来有人说茂广林的遗物中有闵疏的文章,或许闵疏是茂广林的学生。
闵疏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他只是一边砸鼓一边大喊要状告文沉。此言一出就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找来了各种工具拟做棒槌,替他敲响了登闻鼓,惊动了北镇抚司衙门。
镇抚司冯道成当场就要责打杖杀闵疏,却被带人赶来的宋修文拦下,宋修文从北镇抚司手里抢走了案子,要求呈鼎圣上亲自裁决。如今学生们都堵在宫门,闵疏几乎不费一言一语就得到了学生文人的支持。
吴贵说,闵疏眼下就跪在宫门外,等候召见。
这是梁长风第一次正经见闵疏,却不是闵疏第一次见梁长风。
梁长风看着闵疏跪在地上,不着痕迹地细细打量了他一番。
今年的春闱是恩科,破例没有开殿试,所以闵疏不曾有机会见到皇上。他就职后,出入都从国子监走,国子监被迁移到了皇宫城墙最边缘的地方,闵疏往来也难以和皇上碰面。
是以梁长风虽然觉得闵疏有些眼熟,却不曾知道他是谁。应三川倒是见过闵疏,但时隔多年他或许早已忘记当初那混乱之中的一眼,更遑论如今他高升,和文官并无交集。
闵疏往前叩首,行的是官员之礼,举手投足都纠不出差错来。他语气冷静自持,一开口就叫人信了三分,他说:“微臣闵疏,状告当朝丞相,强抢民女、以公谋私、贪赃枉法——”
“住口!”文沉当即呵斥道:“皇朝堂重地,岂容你一垂髫小儿信口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