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红楼异姓为王 > 第40章 探春赠衣(第1页)

第40章 探春赠衣(第1页)

荣府,西院。

李瑜斜倚在书案后,端着一杯香茶轻啜。

桌案上摆着咸临帝写给老太傅苏介的慰问信。

李瑜神情虽则平静自若,心中却有波涛澎湃。

咸临帝已经明示了,虽不能强迫苏介收下自己,但是有他的推荐,再加上自己尚且聪慧的头脑,想来拜入苏门已是大有把握。

苏介乃是前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又加太傅。

军旅经验丰富,临阵对敌未尝败绩,如能学得他几分本领,来日领军统帅,阵战争锋,也有所依凭。

苏介虽则致仕,不再涉足朝政,但这样的老大人,门生故吏遍布各地,人脉关系、政治资源极其丰富。

若为苏门弟子,届时李瑜步入官场,即便没有咸临帝和太子的青睐,有诸多师门兄长的照拂,想来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况且苏介乃是以武将出身,最终走到文官之列,为兵部尚书,入内阁辅佐帝王政事,这在刘汉百余年朝堂之上都实属罕见。

本朝以武立国,所谓四王八公,即是建国初期的开国元勋。

国朝初期,以武来维稳国家,故而太祖大肆封赏,一时武勋的威望远超文臣。

自太宗朝开始,四境安定,乃渐以文臣主政,治理四方,武将只管治兵练兵用兵。由此朝堂之内文臣之势盖过武勋。

开国武勋一脉,从此逐渐衰落,难于朝堂立足,只在军中根基颇深,互为倚仗。

历来六部尚书,皆由文臣主政,由六部择五位尚书入内阁为大学士,选一为首辅,一为次辅,佐政君侧。

至兴武朝,即当今太上皇,仍自遵循这样的先例。甚至以文臣为将,统兵御敌。

不料西北大败,失肃、凉二州,瓦剌呈凶,朝野震惊。

后以苏介为凉州节度,驱敌过境,收复故土,乃以之为兵部尚书。武将地位遂渐高起来。

只是苏介之后,却再难有主政六部,入选内阁的武将了。

李瑜倒并不在意文武之别,只是现今朝堂,文臣内部各有朋党,武将之流却仍被打压。

这样的朝堂关系自然有害于国。文臣伸手太过,插足兵事。长此以往,国力必衰。

正逢近些年边境不稳,时有争端,正是兵戈即至,几国相争的前兆。

如若任由文臣挤压,届时领兵作战的皆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骚客,不通兵事,不知机变,则前朝之结局就在眼前了。

咸临帝这几年也已觉察,只是朝廷决议,并非国君的一言堂,罢阁组阁,非是那么简单容易的。

文臣势烈,武将式微,破局之人迟迟未现,咸临帝也是颇为心急。

箭亭一事过后,咸临帝便将目光转向李瑜这个忠烈之裔、无双猛将的身上。

只是咸临帝不只局限于得一将,而在乎得一帅。

李瑜年轻,可堪雕琢,若只得一勇字,为一冲锋陷阵之猛将,想必他是可以胜任的。

只是咸临帝见过李瑜之少年老成,沉着冷静,谦逊果决,正是可以造就的统帅之姿。

因而有了将他荐于兵法大家苏介的心思,待其砥砺升华,智信仁勇严齐备,料敌先机,临阵机变,则必为国朝梁柱。

李瑜如今尚且不知咸临帝的心思,只是恢复李氏荣光的信念,护卫家国的慎勇在激励着他,也要做一做名传青史,万世垂仰的一代名将。

如今十二岁的年纪,莫说入朝为官,领军征伐了,便是进衙署为吏,

入行伍为兵,恐怕也无人信服的。

如今首要在镀金。苏门子弟,名将后裔,更兼届时十五岁的年纪,稍加历练,自然就有了阅历和威望。

李瑜如今尚且为周身的俗事所束缚。贾珍之流,非是善辈,打蛇不死,反受其罪,放虎归山,反受其害。这样的道理他是知道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