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峥提醒:“伯父,是纹银哦!”
林老板:咣当……
然后两人谈合同细节,林老板怕杨峥把印刷机卖给别家书坊,先付一千两纹银的定金。
之后图纸设计出来,再付一千两纹银。
印刷机打造出来,若真的只比活字印刷术快十倍,则只支付六百五十两尾款,若比活字印刷术快二十倍或更快,则支付全部尾款一千六百五十两尾款。
没有奖金,林老板太抠,不同意。
印刷机还要打造十台,教会工人使用、维护、维修、打造。
林老板让管家驾驴车送杨峥回家,一千两银子比较重,管家也顺便认认门。
一路上杨峥一边警惕管家下黑手,一边看有没有人跟踪之类的,好在没有,安全到家。
银子太多太重了,杨峥让李大志逐步把银子尽量换成黄金,体积能小很多,重量能轻很多,如果要跑路,方便携带。
现在黄金换白银的比例才1:8,白银换黄金算赚的,黄金换白银很亏。
据说欧洲这会儿金银兑换比例1:10,还有欧洲商人万里迢迢,专门拉白银过来换黄金回去。
倭国这会儿金银兑换比例1:7左右,白银换黄金更赚。
估计再过些年,随着美洲白银和其它境外白银的输入,大明的白银不再那么紧缺,金银兑换比例会越来越大。
然后买些木工工具,一些易加工的松木,回家边画设计图边削木材做零件验证设计。
简单的机械结构控制力不够到位,滚筒印刷机的取纸结构不可能从一沓纸中只抽最上面的一张,还得人工一张张装纸。
手摇摇把带动滚筒转动,纸进入滚筒印刷机内部后,被联动的机械结构自动送到弧形活字印刷版处。
外壳设计一个长条形墨盒,使用液体墨水,通过一条缝在带无数孔的薄铜皮上的布,把墨水供应到与弧形活字印刷版能接触到的距离,薄铜皮可以增加布的硬度,提高涂墨成功率和稳定性。
弧形活字印刷版转动经过布铜时,在铜皮的压迫下,布与活字印刷版接触,达到涂墨的效果。
再转一定角度,弧形活字印刷版与纸张接触,碾压的滚轮转动碾压一遍纸张,墨水就印到纸上了。
再转动一定角度,这里有一条铜皮,铜皮边缘有几个加长一点的小铜皮,形状类似于铲车铲斗前面的牙状物体。
铜皮上的小牙把纸张揭开一点,让揭纸用的滚轮压住纸张,把纸张揭下来,传输到外面纸架上,一张纸的内容印刷好了。
转一圈印刷一张,转一圈印刷一张。
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墨水反应不过来,影响印刷效果,纸张也容易卡住,最快一秒转一圈,一分钟60圈。
机械联动结构原理很简单,一个动力齿轮能带动很多个小结构运动。
想把各种运动组合在一起挺难,每个小结构运动的顺序得设计好,运动的范围得设计好,位置也得设计精确。
否则看着很有规律的在运动,实际上是瞎动弹,不出效果。
纸张很薄,各零件之间精度必须保证非常精密,与纸接触的面得包裹软皮,可以增加很多容错率,也不容易卡住纸,有软皮缓冲,运行起来还能稍微柔和点。
印刷机不大,大致设计很简单,只是调整测试起来太难了,要把那么多小结构联动起来,还真不是容易的事。
大部分零件使用木材制作,少部分如齿轮、细轴等零件使用钢铁打造,再辅以铜皮和布,可靠性很高,用十几年二十年不容易坏。
古代一般良心的商家,和很有良心的商家,卖的耐用型商品都很坚固耐用,比如桌椅板凳床和衣柜,非常坚固,用二三十年不容易坏。
八天后设计图画好,一台较粗糙的样机也做好,各处调整到位,装纸和墨水测试结果很顺畅,不容易卡住。
一般的墨水上墨比较好,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仔细看印刷出来的字体就能发现瑕疵,这是墨水性能与印刷机不匹配,得使用或研究最匹配的墨水。
很多张图纸拿去给林老板看,林老板看的晕乎乎的,很明显看不懂,找来木匠,也看不懂。
不过不影响付钱,杨峥主动一提,林老板不太爽快地取出一千两银子给他。
林老板已经把木匠铁匠和材料准备好了,杨峥把银子带回家放好,把样机带过来,指导木匠铁匠做零件。
有图纸和样品在,各零件都不大,做起来很快,一天时间做好,组装后调试到位,一试有点问题,再调试,没问题,印刷成功。
一个人给印刷机供纸,一个人在出口接纸并摊开晾一会儿,一个人摇动摇把印刷,一个人整理墨水晾干的纸张,四个人配合好,印刷速度飞快。
林老板骂工匠道:“笨手笨脚的,那纸能有多重?连张纸都放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