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刻钟以后,齐默带着考古队一行人,终于一路无事地走出了幻阵,走到了这处空间的中央位置,而白玉棺椁就近在眼前。
直到来到了近处,考古队一行人才深深地感受到,这一具棺椁是何等的巨大无匹,就连郗教授和周领队也感到不可思议。
完全显露在众人眼前的这一副巨大的棺椁,整体长度约五米上下,宽度和高度都有两米左右。因为并没有开棺,也不知道棺壁的厚度有多少。
如果考虑到内棺和空置的空间,整体重量也会过万斤以上。如果单以人力,恐怕需要耗费成千上万的人工才能造成。
这两位经验丰富的老考古专家,不知道进过多少座古代陵墓,却从未见到过如此巨大华美棺椁。
而在这一帮考古行家和考古菜鸟们的眼里,更是感到难以置信,禁不住惊叹出声。
“棺”是盛放死者的葬具,通常以木制成;“椁”是指嵌套在棺外的外棺,常以木、铜、石等制造。后来,“棺”和“椁”一般都统称“棺材”。
在古代原本没有复杂的殡葬礼仪的,直到后来才渐渐成为了制度。
易系辞下里就曾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而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也。
在中国已经现过的陵墓之中,木棺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在用于安葬氏族头领的墓穴中,也已经出现了木椁。
中国的棺葬习俗,根据地域、民族以及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各有规制。但总体来说,从古至今,“棺材”在外形上的变化是,由长方形演变为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从直棱直角逐渐演变成五鼓三圆的形状。
而大家眼前的这一樽玉棺椁,正是直棱直角的长方形。
棺材的上盖为天、下底为地;两侧叫帮、前后叫怀头。所用棺木根据薄厚分为三五或四六。
通常棺材的前大后小和下宽上窄的比例为三七或二八。
而现代的棺材,基本上是有棺无椁,而且棺材板厚度没有固定的标准,大约在四寸左右,因为通常的棺材钉的长度,一般为八寸多一点。
眼前这座巨大的棺椁,整体好似由一整块白玉雕琢而成,而棺椁镶嵌的上盖,看起来严丝合缝,毫无间隙,仿如浑然天成。
这一套巨大棺椁,通体以白玉为地,周身雕刻了诸多精美繁复的图画,又以金漆为墨,进行了精心的彩绘。
棺椁外壁上的两侧有北斗七星、仙人图画,底部有精怪、禽兽画面,前后怀均有净莲和流云纹饰,仿佛构成一个仙人游乐、骑鹤持枣、怪神狩猎的奇幻世界,又仿如一个“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的桃源仙境。
白玉棺椁的雕工恣意奔放,画面美轮美奂,立体感很强,仿佛还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
这样华美的雕刻工艺,与主墓室外甬道里雕刻的花鸟虫鱼相比,又精美繁复了不知多少倍。
在古代中国,常以棺椁的形制,来象征墓主的身份和地位,还建立了严格的棺葬制,让棺椁正式成为死者身份地位的象征。
而这一点,还得追述到孔老夫子倡导礼制那个时代。
春秋繁露服制里记载,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
礼记檀弓里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朽也。
在已经掘的殷墟陵墓里,商王的墓室多用大木条叠压,从而形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商王的棺木就安放在正中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