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教奉行公平正义,倡导人人友爱,以扶贫济弱为立教之本。
锡克教的圣城是阿姆利则,而朝圣地则是被称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则金寺。在锡克教的神寺中,也时常会有免费餐饮提供给穷人。
锡克教的教义里有代代迭传的十位祖师,其中第一代祖师是那纳克,第十代祖师哥宾德?辛格。
又自哥宾德?辛格宣布锡克教以后再无祖师,教徒应奉圣书《本初经》为大师之后,锡克教也最终形成了尊奉11位大师的教典制度。
当然,这里的“祖师”和“大师”,与锡克教徒中的“上师”和“大上师”,有着本质的差别。
在锡克教中,具有“上师”和“大上师”尊号的人,都是修行到高深境界的法师,基本都会在教中担当长老以上的职务。
齐默一边听着两位锡克教法师的讲述,一边也在暗自奇怪,为什么会掺杂到这一次的“国际”事件之中。
后来再经眼前两位法师的解释,齐默才知道,原来这是受锡克教展的历史渊源和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所致。
由于在数百年来,印度曾历经外族入侵和殖民,而且锡克教先后有两代祖师,都被蒙兀儿王朝所害,自3oo多年前,锡克教就组织了民团,专门进行武装斗争。除了以之反对******和英国人,还在教内的派系争斗中,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虽然锡克教的教义都是捍卫真理与正义,但由于历史上印度种姓制度的存在,给锡克教中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已有3ooo多年的历史,这种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陀罗。
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而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
此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4种姓之外的人,即“达利特人”,是社会地位最低,饱受歧视的“不可接触者”或“贱民”。
种姓制度把印度社会分成若干集团,集团之间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甚至彼此仇视。
虽然印度从英联邦独立后废止了种姓制度,但这数十年来,其在印度社会的影响仍未消失。而在锡克教中,不同种姓的教徒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教。
在数千万锡克教徒中,由“达利特人”组成的锡克教派,在锡克教中就属于“少数派”。
虽然这一教派的绝大多数宗教观点,与主流教派的观点一致,但在一些关于种族的特权上,和其他较高种姓的锡克教派,却存在严重的分歧。
各教派之间也经常生武装冲突,甚至不时有恐怖活动出现。这直接导致了锡克教的分裂,而部分教派也直接参与到了印度政府之中,让锡克教成了和政府密切相关的宗教。
而即将赶来救援的这位大上师,正是来自圣城阿姆利则的维尔马大上师,也是阿姆利则金寺的大长老。
维尔马大上师和眼前这两位法师,自然是同属一个教派。而维尔马这一姓氏,同样是被称为北印度三大姓氏之一的名门望族。
据说,这位维尔马大上师,十年来一直在阿姆利则金寺隐修不出,也从未有人见过其出手。这位维尔马大上师的真实境界,这两位法师既看不透,当然也猜不出来。
至于齐默所怀疑的“**烟障”,据两位法师交代,正是出自那位维尔马大上师之手,维尔马大上师也仅赐予了数枚。
至于这“**烟障”是如可炼制出来的,眼前这两位法师也并不知晓。
眼见已经再无所问,齐默也不再理会眼前这两位法师,再次走到了石屋的窗边,望着大江对岸沉吟了起来。
又半响之后,齐默再次转回头来,看着两位法师淡然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请两位继续等在这里吧!等我解决了那位,再放你们回去!”
说完之后,齐默开始双手翻飞,结起了无数个印诀,又向着石屋的各个方位起指连点。
片刻之间,一层无形的气场便从齐默所在的石屋里散了出来,一直扩散到先前两位法师所布下的结界屏障范围,这才渐渐停了下来。
只见原本已经破裂的结界屏障,又一连闪了几次,这才慢慢消隐了下去。
现在的结界屏障,仿佛被齐默完全修复了一般,从外面看,已经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做完这一切之后,齐默不再理会再次被自己禁锢的两位法师,以及几间石屋里的一干手下。
而齐默原本化为实质的身影,再次悄无声息地从石屋中消隐不见。
又转瞬之间,齐默的元神分身,便回转到了数百米外的身体之中。
此时,只见数百米外的山道转折之处,已经静候了许久的一大帮人,眼见远处的地界又一阵闪烁不止,在相互问询的惊疑声中,又纷纷向齐默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