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环顾天下,可不就是他袁术最有蓬勃气象,各个方向开疆拓土?
不过,他也清楚,他的势力很大程度上是孙氏帮他打下来的。
所以对孙策的态度十分关注。
在听闻天子战败于曹阳之时,他就开始与群下议称尊号。但被主簿阎象、术士张诚等人进谏制止,他不能采纳,只是嘿然不悦。
但他自以为有淮南之众,料孙策必与己合,于是写信一封给孙策,询问孙策对自己称帝的看法。他的想法很简单,我们俩兵强马壮,只要我们合力,这些文臣的看法算什么?一群腐儒之谈罢了。
但他这份迷之自信,孙策都笑了。
他居然真的信誓旦旦,觉得孙策必与其相合!
也不知道他是哪来的自信!?
孙策冲他什么要与他相合?冲他一次次食言而肥?还是冲他欺凌孤儿寡母?当初孙坚获得传国玉玺,刚刚在襄阳阵亡。他就兼并了孙坚部众,拘留了孙策之母,索走传国玉玺。
然后孙策屡次为他征战,要求他返还先父部众,他都一次次拒绝。直到最后才丢回来一千部众。
这么刻薄,他还居然感觉良好,以为孙策必与其相合。
这可给了孙策跟他翻脸的最大一个借口,所以孙策立即遣使修书一封给袁术,坚定的支撑汉室,反对他称帝。
反正孙策确定,袁术不可能放弃称帝想法,所以给自己大刷了一次名声。
孙策的书信态度十分明确,大举赞扬了一波当今天子,说:“成汤讨桀称‘有夏多罪’,武王伐纣曰‘殷有重罚’,此成汤、武王二主者,虽有圣德,但假使当时天下之主,无失道之过,亦无理由,逼而取也。今主上非有恶于天下,徒以幼小,胁于强臣,异于汤、武之时也。”
“且董卓贪淫骄陵,志无纪极,至于废主自兴,亦犹未也,而天下同心疾之,更何况将军你效此尤甚,意图僭越称帝?”
“我又闻幼主明智聪敏,有夙成之德,天下虽未被其恩,咸归心焉。”
“将军五世相承,为汉宰辅,荣宠之盛,莫与为比,宜效忠守节,以报王室,则旦、奭之美,率土所望也。
“时人多惑图纬之言,妄牵非类之文,苟以悦主为美,不顾成败之计,古今所慎,可不孰虑!忠言逆耳,驳议致憎,苟有益于尊明,无所敢辞!”
这可谓是将袁术的称帝计划驳的体无完肤。几乎是指着袁术鼻子骂,你袁家五世相承,受帝室之恩。你要有脸因为一条子虚乌有的谶语而变节,那就别怪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而袁术得到这封信,直接气的愁然发疾。
这家伙的心胸实在是不大,愁的几天没睡好,直接病倒了。
但正如孙策所料,不论什么都改变不了他一根筋的称帝打算。
袁术既不纳孙策之言,这使孙策名声一时大振,响彻大江南北。
孙策骂的越狠,名声也就越响。
整个淮南、江东,皆在流传孙策因为不愿为乱臣贼子而与袁术决裂。
这件事沸沸扬扬,从袁术部将,到豪强世家,到流落淮南、江东的士人皆有所耳闻。
而如此天赐良机,孙策当然要抓住。
直接跟袁术相绝,派兵驱逐丹阳太守袁胤,然后以丹阳都尉孙贲为丹阳太守。
江东三郡,彻底掌控在了孙策手中。
整个江东再不存在政出多门的情况。
孙策独立的法理性也直接具备,彻底成为一方独立的诸侯。
天下都将视他为参与群雄逐鹿的枭雄,而非袁术麾下的一名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