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一战定会稽
高迁屯燃起熊熊烈火之后,会稽守军的反应可以说几乎与董袭所预料的一模一样。
周昕焦急的第一时间抵达固陵城,向王朗谏言道:“府君,高迁屯若失,我等皆无遗骸之地矣!请速救之,我愿率本部将士以为前驱,请王府君切勿迟疑,尽发三军,以重夺此重镇。”
虞翻受伤,王朗手下能够倚重的最知兵之人就是周昕了。
他虽然只是一位会稽郡豪强,但此前曾经担任丹阳太守,统军与吴景对峙过。
当然,周氏与孙家是世仇了。
从孙坚担任豫州刺史时,周昕之弟周喁就在袁绍的表举下也出任了豫州刺史。在孙坚攻破洛阳,继续向西讨伐董卓时,夺取了孙坚屯兵地阳城,断绝了孙坚的粮草。气的孙坚慨然而叹:“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
周昕另一个兄弟周昂则是九江太守,被袁术所攻打时,又与孙策激战。周喁前往助之,军败,还乡途中,为许贡所害。
三兄弟中最大的周昕,则最有名望,少年时游历京城,拜太傅陈蕃为师,又被太尉公府征辟,举为高第!
而这个太尉府的太尉就是曹操的祖父曹腾。所以曹操举兵,周昕直接派周喁率兵两千前往助之。又前后发丹阳精兵万余人助曹操征战。
可以说,周氏阵营天生就跟孙策站在了对立面。
这种一门三兄弟皆出任刺史、太守的公族,不仅与孙氏有血仇,还一直全力反对孙策。
毫无疑问,只要孙策大军攻占会稽,他们周氏绝对要面临清算。
所以周昕比所有人都焦急,更比所有人都战意坚定。
面对周昕,王朗本人也不得不予以敬重,这可不是一个偏僻的乡下豪强,而是曾经担任两千石高官的公卿。周氏的支持,是他能够站稳会稽的重要原因。
于是王朗客气的回道:“我这就派人询问虞功曹意下如何。”
周昕怒道:“这有何可问的?虞功曹身披数创,卧病在榻,不能视事,待询问完,战事都要耽误了!难道没有虞功曹,王府君就不能决断了?”
王朗才气是有的,只是并不在军事方面。作为一名经学大家,让他讲经释义,治理地方,以儒雅之气,服之下之民,他可以尽善其政。但要他跟孙策征战沙场,决机于两阵之间,那就实在太为难他了。
仓促之间,面对周昕的强硬,他只能避让,说道:“高迁屯的确不容有失,就由你统帅所有援军前去救援。”
这一战,王朗和周昕也是孤注一掷了,不仅固陵城中四千余守军尽发而出,周昕也在沿江坞堡里汇聚了两千余名豪强部曲,合军共七千余人火速前往高迁亭支援。
但他们再焦急,高迁屯也在数十里之外,他们清晨开始支援,倍道兼行,也在下午才抵达高迁亭境内。
而此时,孙策大军已经饱餐一顿,养精蓄锐完成。
孙策亲自激励全军,做好了决战部署。这一战,吴郡大军也未来得及立营,是背水一战。若遇挫败,所有将士都将被赶进江水之中,全军倾覆。
不过,孙策还是战意激昂。强军劲旅就是要有敢于决战的勇气,相信自己能够在野战击破敌军。
日过正午,蒋钦一脸潮红,兴奋的跑到了坐在树荫中休息的孙策面前,声音亢奋:“将军,会稽守军真的来了!看规模不下五千人。”
孙策从容的挥了挥手,说道:“那就传令周泰,率部前去迎敌。”
查浦这里,孙策的军队规模其实并不多,只有三千余人。主要是查浦当地没有多少船只,靠几十艘扁舟和竹筏运送部队人马,一上午能够运输过河的人员极其有限。
但即便只有这个规模,对孙策而言也是足够了!
募兵制下的职业武夫,凭什么不能以少胜多,实现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
李世民豪言我徒卒一千,可击胡骑数万。
孙策如今也要实现这种胸襟!
随着旌旗一道道飘扬,朱红的旗帜连绵成线,下方整齐的军阵迅速排开,缓缓开赴向预定战场。
孙策丢下手里草杆,拍了拍手,从坐的石头上起身,走到一旁丘陵上,带着董袭一同遥望远方几里外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