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与萧皇后有瓜葛的突厥可汉之前先来说说几段突厥史。
提起古代游牧或渔猎民族,大多数都是中原王朝的痛。从秦朝开始,匈奴就开始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中原王朝屡屡发动打击而不能收全歼之效。反而是游牧民族强盛起来之后,多次消灭中原王朝。诸如五胡乱华、北魏与南朝对峙、蒙元、满清灭亡中原王朝。
但游牧民族也并非全都不可战胜,隋朝时的突厥,就曾创下过极为耻辱的纪录。
突厥据说是匈奴的一支后代,大约在北魏初起之时形成部落。其首领姓阿史那氏。
突厥最初活动于河西至阴山一带,柔然帝国在北魏末年崛起后,突厥一度臣服于柔然,专门为柔然人锻造兵器,被柔然人称为锻奴。
柔然人接连遭到北魏和北齐的打击,在北齐初年已经趋于式微,后来在北齐与突厥的联合打击下,终于消融于历史的长河中。而突厥则渐渐兴起。
柔然汗国一直把主要精力用在对付北魏和北齐,对于突厥部落的发展并没有在意。导致突厥能够基本不受打扰地发展壮大。等到柔然终于意识到突厥已经很危险时,晚了。
这倒不是说柔然人没脑子,而是北魏、北齐帝国,和柔然基本处于一个历史维度,大家都在发展,都在抢夺生存空间,所以一直打得不可开交。
那么柔然灭亡之后呢?突厥的机遇同样很好。
突厥兴起之时,北朝分裂成了北齐和北周。
这时的北方,一改之前柔然和北魏对峙的状态,成为三足鼎立。北齐和北周是世仇,相互之间全力对攻,一直血战了二三十年。
这宝贵的二三十年,让突厥得以从容地武力征伐统一大漠,实力空前强大起来。
以至于北齐、北周醒悟过来时,突厥又成了举足轻重、足以左右北朝对峙走向的强大力量。北齐北周为了争取突厥,争相向突厥贿赂财物。
突厥他钵可汗骄傲地说,北齐、北周就是两个孝顺儿子,只要他们孝顺,我突厥就不愁吃穿。
突厥也时不时地派兵参与齐、周的战争,可以说占尽天时,发展无忧。
但是突厥在占有如此巨大的便利条件的情况下,并没有发展成多么强大的草原帝国,跟后来的金国、辽国、西夏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后,突厥改变了之前亲周疏齐的策略,全力对付北周。周武帝宇文邕一度要率军北征突厥,但因为突然病逝而作罢。
隋朝在周武帝去世后的第三年正式建立,隋朝继承了北周的国策,继续武力对抗突厥。
此时突厥的可汗是沙钵略。
沙钵略改变了其叔父他钵可汗的消极政策,高调地采取激进军事政策,不断侵略隋朝地盘。
隋朝建国的第二年、第三年,双方连续在长城沿线暴发激战,隋文帝发动十余万大军全面抵抗,因为不适应突厥骑兵的战术作风,连连吃了好几场败仗。特别是幽州一带,行军总管级别的大将李崇被突厥围攻杀死,给隋朝带来极大震动。
隋文帝当时主要精力用于准备消灭南陈,不敢也不能长期把军事力量部署于北疆。隋文帝因此采取了政治与军事同步进攻的手段。
有道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隋文帝之所以能用政治手段进攻突厥,就是因为突厥内部的政治隐患相当大。
突厥不比鲜卑、氐、羌等内迁的民族,其政治体制还处在较为原始的部落时代,没有完善的行政制度。特别是汗位继承方面,仍然维持着力强者得之的传统。也就是说,老可汗死后,汗位由年纪较长的弟弟继承,以保持部落的稳定。
有人把这个制度理解为兄终弟及,其实未免高看了突厥。在突厥人看来,只要继承人具备年纪较长、血缘较近的条件,都可以当可汗。弟弟继承哥哥固然常见,如果儿子年纪与力量足够强大,也是可以继承的,两种形式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这就容易带来隐患。
他钵可汗死后,有一大帮成年的儿子、侄子,特别是侄子中的大逻便、摄图(即沙钵略可汗),都是勇武惯战之辈,都对汗位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他钵原本有意让儿子菴罗即位,但他一死,菴罗自感敌不过两个堂哥,于是甘愿把汗位让给摄图。
摄图自称沙钵略可汗,号称突厥共主。
他这一称汗不要紧,大逻便带兵来威胁说,你我的父亲都当过可汗,凭什么现在你当了可汗。沙钵略可汗为了安抚人心,把大逻便、菴罗都封为小可汗,各自管一个小部落。
与此同时,在河西、大漠以西一带,还有一个血缘关系较远的西部突厥,其首领是达头可汗,沙钵略的叔父。他名义上也是突厥小可汗,受沙钵略的辖制,但达头可汗实力雄强,只要表面遵从。
隋朝的政治攻势,就是瞄准了突厥诸部各怀异心的形势。
隋文帝派名臣长孙晟出使突厥,诱使阿波可汗(也就是大逻便)与隋朝结盟。恰巧这一年阿波可汗在河西与隋军作战不利,沙钵略可汗非常不满。
长孙晟随即撺掇阿波可汗说,与其率败兵回大漠,受沙钵略的欺负,反倒不如与大隋联合,消灭了沙钵略,让你阿波当突厥之主。
阿波果然心动,于是按兵不动。其实阿波并没有坚定与隋联合的决心,但那边厢沙钵略可汗先坐不住了,率兵吞灭了阿波的部落,杀了阿波的老娘和妻小。
阿波可汗无家可归,遂投靠了西部突厥达头可汗,借兵猛攻沙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