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鼠尾、龟壳、生姜、地黄、慈石,俱能瘦银。羊脂、紫苏子,皆能柔银。”
(《气味》)
还论述了用银器辨别毒物的问题,指出:“银本无毒”。“今人用银器
饮食,遇毒则变黑;中毒死者,亦以银物探视之。”(《发明》)
关于铜,李时珍分析了它的种类及成因。他说:“铜有赤铜、白铜、青
铜。赤铜,出川、广、云、贵诸处山中,土人穴山采矿炼取之。白铜出云南,
青铜出南番,惟赤铜为用最多,且可入药。”还有黄铜和响铜。“人以炉甘
石炼为黄铜”。关于发现铜的方法,“《管子》云:上有陵石,下有赤铜。
《地镜图》云:山有慈石,下有金若铜。草根黄秀,下有铜器。”铜与其他
物质发生作用,引起变化。“苍术,粉铜;巴豆、牛脂,软铜;慈姑、乳香,
哑铜,物性然也。”(《赤铜·集解·气味》校点本卷一,第465 页)
《本草纲木》金石部所列药物中,都有关于金、银、铜、铁、锡、铅等
金属的冶炼知识,虽然远非化学分析,但对研究我国冶金科技史仍有参考价
值。
铅,又称金公,乃五金之祖,能伏五金。“朱砂伏于铅而死于硫,硫恋
于铅而伏于硇,铁恋于磁而死于铅,雄〔黄〕恋于铅而死于五加。故金公变
化最多,一变而成胡粉,再变而成黄丹,三变而成密陀僧,四变而成白霜。”
这些知识当然是从古代炼丹术总结而来的,却充分揭示了铅的各种化学变
化。
《本草纲目》还论及铅矿工人的职业病问题。指出:“铅生山穴石间,
人挟油灯,人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所取之。其气毒人,若连日不出,则
皮肤痿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铅·集解》校点本第一册,第
470 页)
古代注重炼丹,多与铅打交道,故对铅的各种变化及毒性有较深了解。
这些知识都是从长期科学实验中积累起来的。
对我国石油的发现、开采、使用的历史,《本草纲目》也有记载。《石
脑油·集解》写道:石脑油即石油,以前名石漆、猛火油、雄黄油、硫黄油。
关于它的产地写道:“石油所出不一,出陕之肃州、鄜州、延州、延长、广
之南雄,以及缅甸者。”张华《博物志》载,延寿县南山产石漆,燃之极明。
《西阳杂俎》载,高奴县有石脂,可燃灯。《昨梦录》载,猛火油出高丽东。
李时珍说:“此数说者,皆石脑油也。”关于石油的用处,土人多以燃灯;
沈括曾扫其煤作墨,光黑如漆,胜于松烟。段成式说,石脂可采以膏车;康
誉之说,猛火油边人用以御敌。关于我国从明朝开始由官家开采石油的情况,
李时珍写得很明白:“国朝正德(1506—1521)末年,嘉州开盐井,偶得油
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则焰弥甚,扑之以灰则灭。作雄黄气,
土人呼为雄黄油,亦曰硫黄油。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
于井尔。”(校点本第一册,第570 页)《博物志》为晋朝张华(232—300)
所撰,可见我国在公元3 世纪已发现石漆;唐朝王冰称它为”龙火”,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