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明末1625大结局 > 第221部分(第1页)

第221部分(第1页)

胆大的老头儿回击道:“确实不一样,四川再怎么说也算是咱们本国的地方,现在只是有一群贼给占了。你有见过贼占区算外国的道理吗?咱们怎么也算不上通敌卖国。”

胆小的又嚷嚷道:“万一阎王军把咱们骗进四川去,然后扣下咱们的船怎么办?或者运了货不给钱,咱们难道找官府打官司不成?”

这一说有理,这一下连胆大的也犹豫了,一群老头儿争了半天,最后刘镔洋一拍桌子,又把满屋子声音给压了下来,然后对着郑晓路问道:“你们阎王军是贼军,咱们漕帮和你们阎王军做生意……万一你们不给钱,强抢船……咱们没地方打官司去,这个要如何解决?”

我就知道你们要担心这个,所以我也早有准备了,郑晓路心里嘿嘿一笑,嘴上傲然道:“我这里有一阎王大人亲笔写的保证书。”

他伸手入怀,摸出一封自己写自己盖印的书信,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不成样子,将这信递给刘镔洋,笑道:“你先看看。”

刘镔洋一看,信上写着:“我是阎王本人,我保证和漕帮的交易公平进行,绝不仗势欺人,绝不贪谋不该自己所获的利益。”这封信写得歪七倒八,毛笔字一个大一个小,一看就是没文化的土人写的。而且没有半句官话,全是写得实实在在,这倒比较符合贼人的形象,若是这封信写得四平八稳,刘镔洋倒要怀疑不是贼寇写的,而是官府的大官写的了。

郑晓路笑道:“我知道光是一封书信还不够,咱们这些小人物,最怕的就是当大官的翻脸不认帐,为了表示咱们的诚意,我还打算再给漕帮的朋友们送上一份大礼。”

刘镔洋看了书信,其实已经有点心动,江湖人最重信诺,不像官府大员那样漫天飞空话,既然阎王也是江湖人士,他的信多半是靠谱的。此时一听还有大礼相送,忍不住问道:“什么大礼?”

“哈哈哈”郑晓路先大笑了一通,然后站起身来,大声道:“我来送你们一个盖子,帮你们把这次铜船沉没的大坑给盖上如何?”

第五卷 定四川 第四十六章 铜船撞漕船案开堂公审

第四十六章 铜船撞漕船案开堂公审

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

此地曾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建立政权的都城。历代文人墨客纷来寻幽探胜,寄情抒怀,耕耘风雅,播种斯文。其中有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才士名贤。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成为千古绝唱,流风遗韵,至今袅袅不绝。

然而今天的镇江府,又是另一种风味。街头巷尾,人头涌动,无数老幼一起向着镇江府衙行去,原来是云南铜船撞翻漕运粮船的大案子,今天要开堂公审,允许百姓在堂外观看。

这个案子非常有趣,以前镇江这里也发生过铜船撞沉漕船的事,但漕帮总是很低调地不敢声张,或私下赔钱了事,或低调开堂审判之后漕帮赔钱了事。总之一句话,一向都是漕帮赔钱了事。

原因很简单,铜这玩意儿太重要了中国缺铜矿。由于各种乱七八糟的原因,整个明朝的铜矿几乎全部来自云南滇东北地区的红铜矿,而铜这玩意儿是用来铸钱的,有铜就有钱,没铜就没钱。大明朝为了确保铜运,保证铸钱这个举国轻重的大事,给了运铜船和运铜官最大的便利。铜运若是出了什么问题,邻近州府县城,全民总动员地维护铜运的顺畅。

有一年因为铜运发生问题,当时的科举都停了下来,使得地方官们有更多的心思去处理铜运。

由此可见铜运的份量。

再加上铜船吃水深,船身重,运转不灵,但凡发生了铜船和漕船相撞的事故,官府都认为铜船是绝对没错的,责任一定在漕船,所以都是漕帮赔钱。在这种大前提下,漕帮每一次都低调从事,从来不敢声张。

没想到这一次漕帮一反常态,居然在开堂审案之前大肆宣传,弄得镇江府热闹欢腾,酒楼茶肆,人人都在谈论这次铜船撞沉漕船的事情。

连官府也迫于压力,只好进行公审,让百姓们可以看个热闹,以示公堂清正廉明。

此时府衙门对面的酒楼上,郑晓路和漕帮的小头目刘柒正襟而坐,正等着开堂审案时传召他们上堂。

刘柒有些紧张地道:“王公子,你叫咱们漕帮的人制造舆论,把这件事弄得满城皆知,万一这个官司打输了,咱们漕帮的面子就全没了。”

“放心,输不了。”郑晓路笑嘻嘻地道:“我有了十足的把握,才敢叫你们大肆宣传的。咱们把这么多百姓引来观看公审,当官的就玩不了花样,只能公平断案了。”

刘柒还是很不放心地道:“但是……历年来铜船和漕船打官司,没有漕船赢过的例子。”

“嘿嘿,那是”郑晓路笑道:“但是今天的结果肯定不一样,咱们也进知府大院里吧,一会儿传召好进去得快点。”

原来自从铜船撞翻漕船的事故发生之后,漕帮一直动用关系,将案子拖着没开堂,借此机会到处筹钱。这拖出来的时间正好给了郑晓路派人回川查铜船来路的机会,此时各方面情报汇齐,郑晓路手上已经有了十足的证据,于是又让漕帮制造舆论,弄得镇江府的居民全都知道了这件事……

只见知府衙门的大门洞开,前来观看公审的百姓一波又一波地涌入衙门,立在大院里,大院的中间就是审堂用的大堂,百姓们围在大堂外面,对着里面不停地翘望,焦急地等着知府大人开堂公审。

由于此事同时关系到了铜运和漕运,所以不光是镇江知府李茂要坐在大堂上审案,堂上还坐着铜运官赵泰,以及漕运总督派来的特使李毅。

此时镇江知府一拍惊堂木,大声道:“开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