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黑白朱元璋在线阅读 > 第37部分(第2页)

第37部分(第2页)

两浙的地主,常把自己的田产假写在亲邻佃仆名下,叫做“铁脚诡寄”,来逃避朝廷的赋役。

这种做法已在那里相习成风,乡里欺骗州县,州县欺骗府郡,奸弊百出,叫做“通天诡寄”。

他们还用洒派、包荒、移丘换段等办法,将赋役转移到农户头上。

你强我更强,铲除豪富没商量(2)

朱元璋看到这里,丢下笔沉思起来,他想起他的祖父卖掉田地后四处流亡的苦况;想起父母双亡,死无葬身之地的情景;想起他云游天下时遇到的那些漂泊无依、四处流亡的人家,他们也是被迫卖掉田地后才落得如此下场的,穷的因无田而越穷,富的因田多而越富,元朝之乱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吗?

“为富不仁!”朱元璋恨恨地骂了一句,立即提笔,写下一通诏令,抑制富户:

“告知各地官府知晓:开垦荒地,要验其人丁劳力,计亩配给,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人只以多占田地为己业,不去勤劳耕种,而转令贫民佃种,从中盘剥取利的,要治他们之罪,不得放纵。”

朱元璋知道现在应采取宽猛兼济之术了。为政若一味施恩而不加威,则会宽而无制,事情就不好办了。若只加威而不讲仁义,则会严而无恩,老百姓就受不了。唯有施恩而不流于姑息,加威而不伤于刻薄残暴,才会民安政举。

他马上宣来户部尚书,问他:

“当今之世,何处民富?”

户部尚书马上回答:

“启禀陛下,若依所纳田税来计算,江浙一带多富民巨室。

以苏州府为例,年纳粮在百石至四百石的有四百九十户。五百至一千石的,五十六户。一千至二千石的六户,二千至四千石的二户,每年共纳粮十五万多石。”

朱元璋听了脸色顿时一变,半晌没有吱声。沉思了好久,才沉重地说道:

“富民多豪强,在元朝时,就是这些家伙欺凌小民,武曲乡里,百姓深受其害。他们上可恃官府之权柄,下足以钳制小民的财富。公家散给小民的好处,小民未必能得到,全给他们占了。公家想在富民中有所取,则小民替他们代出了。长此以往,将富者益富,贫者益贫,二者都是致乱的本源,非设法治之不可。”

他下令,把江浙富民统统召至京城。他亲自接见,给他们训了一次话,规劝他们道:

“尔等居住乡间,安享富贵,但尔等知也不知?古人云:民生有欲,无主乃乱。天下一日无主,则强凌弱,众暴寡,富有者不得自安,贫者不能自存。现在,朕为尔等之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富,贫者得以安生。尔等当安分守法,能守法,就可保身。你们不要凌弱,不要吞贫,不要虐小,不要欺老,要孝敬父母,和睦亲族,周给贫困,逊顺乡里,这就是守法,就是良民,就是保身之道。如果还像过去那样横行乡曲,就非良民!此言望尔等牢记,努力为善!”

这些土财主们亲身聆听皇帝玉音,无不欢天喜地,赶紧叩头称谢。朱元璋又赏了他们一顿酒饭,一个个更是欢天喜地,口称万岁。

他挥手叫他们离去。看着那群人的背影,朱元璋若有所思地对宋濂说:

“朕告谕此辈,是想告诫他们去恶从善,天知道这些话灵不灵,他们听不听!”

他派出检校专门打探这些人回乡后的言行,接到的报告令他大失所望,他的谆谆教诲,对这些家伙却是对牛弹琴,毫无用处。

他恨得牙齿咬得格格响。

正好这时,他接到来自家乡临濠的消息,那里贫者迁徙他方,有大量土地闲弃,都被豪富之人兼并。

这一下他的火冒到了脑门心,他决心采取流血手段去佑贫抑富。

他想起汉高祖定都长安后,曾将东方六国的强宗大族十余万人迁离本土,填充关中,既加强了京城附近的经济实力,又削弱了六国贵族在地方上的势力,收到固本强邦之效。他决定仿效这一办法,迁徙江浙富豪。

他立即下令,移江浙富民至龙兴之地濠州。

在武力的威逼之下,先后有二十余万富民别离故土,迁移到满目荒凉的濠州。这些地头蛇一离开乡土,便势去气衰,软弱如一条死蛇。

他们被命令在当地入籍,再不允许离开,且都被安置在远离城市的穷乡僻壤。耕种的是王公侯伯、官府、卫所和当地百姓挑剩的不毛之地,不仅不能享受当地百姓尽免粮差的特权,反而要受官府的层层盘剥,并担负迎送拜谒皇陵和过往官员的驿传,生活困苦不堪。

你强我更强,铲除豪富没商量(3)

他们思念故乡,常在冬天农闲时节,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回江南老家乞食、扫墓,第二年春天再回已改名凤阳的濠州,参加春耕生产。

这些昔日的富豪,带着锣、鼓、铙、钲等各种乐器,沿途演唱凤阳花鼓,致使凤阳花鼓名闻天下。清初著名戏曲家孔尚任曾描述其情景道:

秧歌忽被金革吾,

袖手游春真可惜。

留得凤阳旧乞婆,

漫锣紧鼓拦游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沈万三拍马拍到马蹄上,被狠狠踢了一脚(1)

迁徙了江浙富豪,让他们受尽了苦难,但各地豪富仍在作恶。他们有田而不输租,有丁而不纳税。义乌有个王姓地主,勾结官府,几年间把被农民耕占的土地和产业又全部夺回,积谷达数千石。他们采用洒派、包荒、诡寄、移丘换段等种种手法,逃避赋税;把自己的科差,强派到小民头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