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表明,1999年美国人消费了13亿双鞋子,其中93%是进口产品,美国本土产品根本就无法与进口产品进行价格竞争。2001年,伯克希尔公司鞋业税前经营亏损额为4620万美元,其中只有布朗鞋业公司有盈利。
经济全球化给公司造成的影响,同样体现在巴菲特投资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上。
受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影响,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作为美国唯一一家以直销方式经营百科全书的公司,面对CD…ROM光盘和在线内容提供商的激烈竞争,销售数量和利润直线下降,从而导致不得不大规模投资于CD…ROM版新产品,试图尽最大努力,确保它在百科全书印刷和电子出版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不过,即使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几年时间也难以奏效,更何况其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观察呢。
巴菲特总结说,他在1993年投资德克斯特鞋业公司时就犯了一个错误。当时在买入这只股票前,包括买入这只股票后的几年内,明知面对国外残酷的低成本竞争,该公司注定要面临一场生死考验,可是看到当时经营业务仍然能保持繁荣,就以为它完全有能力继续应付这种考验了。事实证明,当时他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估计不足,因而这种判断是错误的。
【投资心法】公司内在价值的变化方向,与经济全球化浪潮关系十分密切,评价股票价值不能离开这一宏观背景。要记住:“顺风顺水”怎么也要比“逆水行舟”容易得多。
历史越清白,预测越可靠
研究我们过去对子公司和普通股的投资时,你会看到我们偏爱那些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和产业。我们这样选择的原因很简单:在进行两者(子公司和普通股)中的任何一种投资时,我们寻找那些我们相信在从现在开始的10年或20年的时间里实际上肯定拥有巨大竞争力的企业。至于那些迅速变迁的产业,尽管可能会提供巨大的成功机会,但是它排除了我们寻找的确定性。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股票预测的准确性与其历史表现有密切关系。如果这家公司过去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变化、将来也不会发生什么重大变化,这种预测就是在可以掌握范围之内的;相反,如果这家公司或其所属产业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处于一个迅速变迁的行业中,就很难对其进行预测。
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巴菲特的做法很简单:不预测,也不投资。他的理由是,找不到其发展轨迹的确定性,无法预测其内在价值和现金流。
在这里,不由得不使人想到一个上了一定年纪的中国投资者人人皆知的特定用词:“历史清白”。一个人是这样,一只股票似乎也是如此。巴菲特认为,越是历史清白的股票,预测其内在价值的准确性就越高,结果就越可靠。
巴菲特在1988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说,如果要想正确评价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你就应该预测这家公司从现在开始的长期现金流,然后用一个适当的贴现率来进行贴现。也就是说,预测企业内在价值的前提条件是首先要搞清楚未来现金流大小。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很容易预测,有些则非常困难。前者如自来水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有多大,比较容易推算出来;而后者如建筑公司,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难度要大得多。
那怎么办呢?巴菲特的对策是,只关注那些未来现金流量容易预测的公司。虽然这是一种“偷懒”办法,但却简单、有效。
显而易见,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准确性,和公司经营是否稳定有关。公司过去的经营稳定性越好,业务越简单,历史越清白,就越容易测算现金流量。
巴菲特非常重视这一点。从1982年开始,他每年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几乎都要提到自己喜欢哪一类公司的标准。他说,他最喜欢的公司必定要在经过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具有“持续盈利能力(Demonstrated Consistent Earning Power)”,而不是未来收益的高低。
巴菲特说,芒格经常提醒他注意,一家伟大的公司的优点在于巨大的盈利增长能力。请注意,这里指的是盈利增长能力,而不是盈利能力。
巴菲特同意这种观点,但同时强调,必须在可以完全肯定这家公司具有巨大的盈利增长能力的背景下,才会投资于这只股票。有些公司看起来盈利增长能力也很强,但外强中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假象。如果不能非常确定就贸然投资,很可能会造成投资失误。
关于这方面,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提请大家注意,这种估值越是依赖于对未来的预期,就越容易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从而产生预测失误。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在于,对未来的预期一般总会高于过去的实际表现,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增长率”。
这就是说,如果要对公司未来内在价值的预测比较保守的话,就必须剔除这种过于乐观的情绪。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根据真实的、经过合理调整的公司业绩,来计算长期平均收益。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推断未来的可持续盈利增长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里的“长期”年限要尽可能地长,年限越长,越能真实反映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一定要问多长时间才能叫“长期”?格雷厄姆在《精明的投资者》一书中说,所谓长期投资中的“长期”,一般要达到25年。
【投资心法】公司发展轨迹越稳定,对它的预测结果就越可信。对于那些迅速变迁的公司或产业,哪怕蕴藏着巨大的成功机会,巴菲特也根本不会去投资这些股票。
学会亲自调查,拒绝听信股评
对于未来一年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我们深信对股票或债券价格所做的短期预测根本是没有用的,预测本身只能够让你更了解预测者,但对于了解未来却毫无帮助。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中很少出现昏招,这与他注重实地调查、认真阅读财务年报、不听信各种消息传播有很大关系。
他说,股票投资当然要分析市场,但分析市场并不等于预测市场。股市运作当然有它的内在规律,但这种规律目前还无法认识,股市本身也在顽固地拒绝人们预测它。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人具有预测股市、预测个股的能力。正因如此,他从来就不去预测经济走势、股市走势、个股走势,而只关心股票的内在价值如何。他相信,即使目前的股价大大背离其内在价值,也总有一天会向内在价值回归的。
反观我国股市,一方面,几乎所有投资者都喜欢根据各种消息来决定股票买卖;另一方面,根据各种消息来买卖股票,又最容易出现失误。所以,股市越火暴,投资者就越关心巴菲特对中国股市的看法。因为他们相信,巴菲特是全球唯一的“股神”,他的眼光和观点必然与众不同,他的股评也“最权威”。与此同时,巴菲特从来就没有写过一本股票投资方面的书,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评价更是微乎其微,堪称“物以稀为贵”。
确实,巴菲特上一次是在1995年和他的朋友比尔·盖茨一起在中国作短暂停留的,直到12年后的2007年,他才重新踏上这块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热土。不过,他的观点表明,其实他根本就不相信任何股评。
他说,如果在股市上真的有所谓内幕消息,这些人又怎么可能舍得把这种珍贵而绝密的消息传出来呢?比如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只要消息一公布,这两家公司的股价都会大幅度上涨的。如果这种内幕确有其事,相关人员也不可能透露出来的——他为什么不自己先大量买入这些股票,好好地赚一笔呢?
巴菲特在做股票分析、投资决策时,从来不听其他人分析,而是亲自调查,阅读报表,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为专业投资者,每天都有人向他推荐各种各样的股票,他收到的材料更是应有尽有,可是他基本上对此置之不理,婉言拒绝这些材料。
有一次,一位陌生女士打电话给巴菲特,热心向他推荐某只股票,认为这只股票很有投资价值,她马上就会把相关资料寄过来。巴菲特在电话里明确告诉对方:请不要寄资料过来,因为他根本不相信任何分析文章。他说,总体来看这些资料都是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的推介,只谈优点不谈缺点,所以不值得相信。作为专业投资者,他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