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清三杰彭玉麟 > 第102部分(第2页)

第102部分(第2页)

曰:“左宗棠亦自度赋性刚直,不能与世相合。在湖南办事,与抚臣骆秉章性情契合,彼此亦不肯相离。”上曰:“左宗棠才干是怎样?”曰:“左宗棠才极大,料事明白“孔子”。,无不了之事,人品尤极端正。”曰:“左宗棠多少岁。”曰:“四十七岁。”上曰:“再过两年五十岁,精力衰矣。趁此年力尚强可以一出任事也。莫自己糟蹋,须得一劝劝他。”曰:“臣也曾劝过他,只因性刚不能随同,故不敢出。数年来,却日日在省办事。现在湖南四路征剿;贵州广西,筹兵筹饷;多系左宗棠之力。”上曰:“闻他意思想会试。”曰:“有此语。”上曰:“左宗棠何必以进士为荣,文章报国,与建功立业,所得孰多?他有如许才,也须一出办事方好。”曰:“左宗棠为人是豪杰,每言及天下事,感激奋发。皇上天恩,如能用他,他亦万无不出之理。”上及他事,右记大概如此,未敢稍附会一语也。

左宗棠写完家信,即檄调刘松山进省,和他商酌道:“现在既在专办屯田之事,一时反无事情可干。马化癡的劣迹,又未查到;即出示准许人民控告,可是此地的回民断断不肯告他,汉人呢,怕他报复,也未必肯来控告。此刻贸然前去攻打金积堡,尤非时局所许,新近所放的陕抚汴生中丞,又不以我的措置为然,你倒替我筹划筹划看呢。”

刘松山接口道:“屯田之事的紧要,更比剿匪的事情为重,何以故呢,行军倘若无粮,乃是必败之道。标下愚见,只要屯田有了成效,标下虽死,也要替爵帅去打的。”

左宗棠陡听刘松山说出一个死字,不禁暗暗的打上一个寒噤。忙又自忖道:他的年纪虽大,很像汉朝时代的那个马伏波将军。近来的一切战事,他的功劳居多,他既赞成屯田之事世界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反映了反动阶级和落后势力的,金积堡只好暂时缓一缓了。左宗棠想到此处,接口答道:“你的说话极是。我们此刻,自然先办屯田之事,不过这几天,我又听得陕甘两地,在闹茶荒,这也是桩紧要的事情。”

刘松山道:“标下也听得这件事情,爵帅何不就把贺山长请来问问他呢?标下知道他的学问,也不亚于王柏心、徐春荣二人。”

左宗棠连连点首道:“对的对的,此事只有请教这位古董先生。”说着,即命戈什哈持片,分头去请贺瑞麟和苏元春两个。

一时贺苏先后到来,大家略略寒暄一阵。左宗棠先问贺瑞麟道:“现在此间在闹茶荒,老先生的意见,究是怎样?”贺瑞麟道:“两湖茶叶,销售回番蒙古见“单子论”。,大概元朝以前,就是如此。明朝起初,踵而行之。以茶易马的事情,因为番马难致的原故。我朝始用北马,得察哈尔地为牧场,马大蕃盛。北马极其矫健,易于调驯,虽然形状毛片,不如西产的伟大;但是战阵可恃,能够转旋于路径曲折之处,它的筋骨,的确健于西马。朝廷因见西马的状儿好看,宜于进御立仗,所以才有选充天厩之例。至于战阵所用,自以北口所产为宜。西马既不见重于世,从前以茶易马之制,于是废弃。此地总督,虽仍衔兼管理茶马事务,按其实际,仅专意榷茶,以佐军储之急而已。其实茶务一事,久已乎没有解人的了。”贺瑞麟说到此地,因见时已傍晚,忽向左宗棠微笑道:“若讲茶务的根柢,今天一晚也难讲完,我拟回去,仔仔细细上个说帖,呈与爵帅便了。”

左宗棠将手向空一拦道:“老先生不必回去再做说帖,今天就在此地,谈它一宵如何?”

贺瑞麟又笑笑道:“这末须得打发一个人去,通知敝院,让诸生回家,因为他们都在书院里等我去讲夜课呢。”

左宗棠听说,一面派人前去通知,一面开出晚餐,就与贺苏刘三人一同吃过,邀入内签押房中不要资本主义制度所必然出现的坏的方面,以建立以个人所,泡了好茶,重行细谈。刘松山、苏元春二人,因见茶叶清香,颇觉适口,笑问左宗棠道:“爵帅,此茶那儿来的?此地没有这样好东西呀。”

左宗棠听说,顿时面有起色的捻须答道:“这是大小儿的一点孝心,亏他把我们舍间自制茶叶,远道寄来的。”

贺瑞麟也接口笑着道:“我正奇怪,此地是有了钱也买不出好茶的。”贺瑞麟说了这句,又朝左宗棠笑上一笑道:“前闻爵帅,道光甲辰那年,移居柳家冲地方之后,曾署其门曰柳庄,每从安化陶文毅公的馆中回府,自己督工耕作,讲求农务,自号湘上农人,颇思著述农务书籍,不知成了几种?”

左宗棠微微的失惊道:“老先生连兄弟的此等锁事,都能知道如此之详,真正使人可佩。说到兄弟的著述,实在有些惭愧;兄弟原意,本恶近人著书始人是朗格和李普曼,后发展为若干支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惟择易就而名美者为之,绝无实学,可饷后人;不料甫经著笔,军务即兴,当时缓急相衡,又去研究军事之学去了。”左宗棠说到此地,不觉掀髯大笑起来道:“兄弟来此谬膺军政,还是那时读了几本古书,世人竟至谬采虚声,称我知兵,其实也无非仅有一知半解罢了。”贺瑞麟忙接口道:“爵帅何必自谦,爵帅治浙治闽,兼平豫济皖数省的捻匪,德在民间,功在廊庙,那个不知;就是这个茶务,爵帅岂有不知之理。今天问及老朽,无非取我野人献芹之意吧。”

左宗棠摇手道:“兄弟虽知一二,那有老先生的博学。兄弟在三十年前,就馆于小淹陶文毅里居的当口,那里就是山陕茶商聚积之所,当时虽曾留心考察,但知安化夙称产茶,而山淹前后百余里,所产尤佳。茶商挟资到彼采办者,似以包计;倒底此地完厘,还是以包计算,还是以引计算,不甚详知。”

刘松山岔口道:“标下也知道似乎以包计算的。”

贺瑞麟道:“此地包计引计,须看茶质如何。茶商最重砖茶,砖茶只有上品中品,没有下品。下品的就是卷包售卖,价目最贱的与“气质之性”相对称。理学家把仁、义、礼、智看成人的,不及砖茶十分之一。老朽又知安化的后乡,无不打草充茶,踩成上篓,售于茶商,其中杂真茶,不过十之二三而已。”

苏元春插嘴道:“草与茶叶,岂有不能分辨之理,这倒奇怪。”

左宗棠点头道:“苏总镇,你不知道,茶叶一经做过,确难分辨。”

贺瑞麟笑着道:“爵帅本是内行,老朽怎敢在此班门弄斧,其实所谓草者,并非真的草类,大概是柳叶茅栗之属也,与地同”,批驳了天人感应论。魏晋王弼、郭象承认自然,或者稍以凡草搀入。《安化县志》里头,本有‘稍采安化草,不买新化好’的俗谚采人,足见新化的好茶,还不如安化的草,来得易售。”

贺瑞麟尚未说完,苏元春等露不信之色,贺瑞麟便把话头停下,对着左宗棠说道:“此地库中,本有陈茶样品存着,爵帅何不命人即去取来一验。”左宗棠真的命人取至,仔细一看,果有草属搀在内。

苏元春大笑道:“贺老先生,你可以加着茶经博士的头衔了。”

贺瑞麟笑答道:“这个头衔,须让山陕茶贩加着,方才不受安化乡人所给。不然,连我老朽,也只好跟着吃草的了。”

左宗棠、刘松山及苏元春三个听了,一齐大笑起来。

贺瑞麟却自顾自的说下去道:“原来山陕茶贩,往往不能辨别真茶,虽出高价,也是卖的粗叶,也是买的搀有草属,偶得真茶七八分,便称上上品了。至于新芽初出,如在谷雨前所摘的,即在小淹本地,也难多求,每斤黑茶,至贱也非二三百文莫办。现在海上畅销红茶,红茶虽然不能搀草,又必须新出嫩芽,始能踩成条索,可是其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