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死亡之书埃及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作品:死亡之书

作者:李西闽

内容简介:

《死亡之书》拥有二十八个死亡故事,它是客家人的死亡谱系,或说是一份客家生命的年表,记载着不同样式的死亡案例。

小说的主角分别是农夫(及其耕牛)、船夫、寡妇、乡村教师、哑巴和盲人、孩童、知青、士兵、老妪和基层小吏等等;其叙事是彼此断裂的,却又散漫地衔接起来,仿佛是一个自我闭合与循环的村庄式环链,不仅维系着我们对于生命的挂念,而且成为心灵史中最坚硬的部分。

它们属于童年的记忆,模糊得丧失了细节,需要用文学之笔去加以充填,却又如此真切,与我们每个阅读者的经验息息相关。

正文

文北村

西闽交托由我来写他《死亡之书》的序,至少有一个坚强的理由:在他描述的那个乡村,我生活了整整十二年,从周岁我就由当乡村医生的母亲抱到这个叫河田的地方,一直到我初中一年级,我才离开前往县城。在某种意义上,我和西闽是真正的同乡。我们操着同样的方言,注视着同样的乡村风俗,他在本书中描述的所有乡间景象,我耳熟能详。但很奇怪的 是,在我大学毕业之后,我才得知有一个写小说的同乡,因为作为一个部队作家的身份使他逸出了我的视野。

也许由于同样的原因,西闽的创作才华也许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他是那种被称为“性情中人”的人,个性自由狂放,敏感,体验极端,他只指出事实,从不讲述思想。但他的作品常有一种直接从事实中逼近目的的能力。在本书中也是这样,这是一本描述死亡的书,这些死亡发生在乡间,从而使每一种死亡事件变得诡异……作为死亡目击者的少年黑子,他的黑色的眼睛记录了所有的死亡事件,有的意义非凡独特:李来福试图饿死自己,最后累死了自己;王时常被打死,最后他像一只猪一样被杀猪刀捅入;王其祥则染上了狂犬病,像一只狗那样死去;王喜贵被冻死;赌鬼王老吉为了赢得可怜的食物打赌,活活被地瓜干撑死;李远新父亲患肠癌为了让家人快乐,一天吃一只鸡吃死了;酒鬼丘土生掉到粪坑淹死;董春水死于雷电;李文魁为了替儿子除掉情敌,自愿撞死在儿子情敌的车轮下……也许你会对西闽如此密集处理死亡事件感到不舒服,但我读完书后,突然感受到另一种真实:即使这些事实不是真实的,但他写出了另一种真实,即死亡本身是真实的。少年黑子自从失去了父亲之后(这像是一种失去庇护的隐喻),他就开始目睹各种各样离奇的死亡,而且这些死亡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卑微性。我要说,这是真实的,因为这种活着的卑微性是真实的。在曲柳村,所有的人都离开了他的本质,荒谬的生存和荒谬的死亡是一回事。他们只是以死的方式来活着,这是多么可怕的体验。

书中有一些细节会把我突然打动:如王其祥得狂犬病临死前要和我“交个朋友”的最简单最真诚的愿望;老猎头的宿命;黑子养父在洪水中救人而死;哑巴大叔在大饥荒时为了拯救全村人尝野菜而死……这些死亡具有了崇高性。使得一本死亡之书加入了生命的重要内容。哑巴和盲妻无法交流的描述也充满了隐喻。

但这仍是一本写恶的书,死之书的另一种名称就是恶之书,因为书中的人无法挣脱卑微而死的命运。这里的恶被解释为一种贫穷的宿命,所以,穷、恶、死在书中是一回事,它们有了因果关系。在少年黑子的视界中,他的乡村记忆就是恶和死的记忆,当然也有爱和生命的印记,但相比之下,穷、恶和死的记忆更为深切,连全书中唯一的一次动物的死亡:老牛的死,也是悲哀的。它的命运似乎是这个村子的所有人的命运写照……蝼蚁般的存在。这就是黑子“无父”的宿命。

西闽用近乎话本的风格来展开叙述,这使得本书可读性很强。这也是他的一贯风格。但有些过于快速的叙述,令本书失去了某些隐忍的耐人寻味的意味。这是一个好题材,如果写得更仔细会更好些。但是这不会影响这本书成为重要的作品。西闽近年多写恐怖小说,取得成就。但我认为这部《死亡之书》表明,他的小说中的深切主题和体验,是很值得期待的。用通俗的方式写出大作品,有很多先例:如辛格的短篇集《卡夫卡的朋友》。因为他做到了最深切的主题和最通俗的俚语的高度统一。如果滑向马尔克斯式的胡言乱语,则没什么价值 。最通俗的表达和最奥秘的思想的结合,就是生命的本质:就像一棵树长出了叶子一样,不能只有树的生命,也不能只有叶子,二者的割裂都是荒谬的。

我相信西闽会从本书的立场上继续写作同类型作品。他有两个选择:或者在通俗小说构架中加入更深刻内容;或者在所谓纯文学作品的模式中加入通俗要素。如果他征询我这个同乡的意见,我会说,这是一回事。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的确还活着的话,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死人才把灵魂和肉体分开。

二○○五年一月十四日

朱大可:从死亡的方向看

从死亡的方向看从死亡的方向看总会看到

一生不应见到的人

总会随便地到一个地点

随便嗅嗅,就把自己埋在那里

埋在让他们恨的地点……

——多多:《从死亡的方向看》

在北京飞往广州的客机上,一位上海白领女孩正在座位上翻阅惊悚小说《蛊之女》。坐在他身边的陌生男子对她说:“那本小说是我写的。”女孩不屑地斜睨了他一眼,以为这个人脑子有病。但富于戏剧性的是,这位身材短小粗壮、看起来很像拳击手的男人,恰恰就是这本小说的作者本人。事件的结局很像是一部大团圆的庸俗喜剧:经过一番曲折的交往,迷人的上海女孩终于嫁给了她所邂逅的军旅作家。而这正是李西闽的真实故事。他的生活和小说一样充满了传奇的意味。

但李西闽新近的小说《死亡之书》,却发生一些不同寻常的变异。他改变了自己的视角,不再从惊悚的角度看,而是直接从死亡的方向看。死亡不仅令人惊悚,而且也包含着它的反面——温情、友谊和伟大的母爱。

《死亡之书》拥有二十多个死亡故事,它是客家人的死亡谱系,或说是一份客家生命的年表,记载着不同样式的死亡案例。小说的主角分别是农夫(及其耕牛)、船夫、寡妇、乡村教师、哑巴和盲人、孩童、知青、士兵、老妪和基层小吏等等;其叙事是彼此断裂的,却又散漫地衔接起来,仿佛是一个自我闭合与循环的村庄式环链,不仅维系着我们对于生命的挂念,而且成为心灵史中最坚硬的部分。它们属于童年的记忆,模糊得丧失了细节,需要用文学之笔去加以充填,却又如此真切,与我们每个阅读者的经验息息相关。

作者这样写道,“在他十八岁离开曲柳村之前,死亡的气息笼罩着忧郁的黑子。他成长的过程就是一部心灵的历史。”从“黑子”的方向看,世界就是永无止境的死亡的总和。该小说没有魔幻和浪漫主义悬想,只有一些记忆和梦境的碎片,被拼凑成完整的死亡肖像。我们看到,死者的面容迥然不同,却又非常相似,仿佛来自同一个祖先。但只有从远处观察这些死亡肖像时我才发现,它们最终汇聚成了一幅有关本种族的生命拼图。越过那些脆弱的死亡记忆,我们握住了对生命的感知。我们被告知,在大多数情况下,死亡是终结苦难和切换生命的最佳方式。

从死亡的方向看,我们究竟看见了什么?恐惧无疑是其间最本质的经验。李西闽是“惊悚小说家”,他没有放弃对恐惧场景的描述。无论是专司勒索的小流氓老四和以殉身勒索赔偿费的李文魁,还是由于悍妻而蓄意累死自己的李来福、被造反派活活打死的王时常,他们的存在和死亡,都引发了一种巨大的灵魂惊骇。它揭发了种族历史中那些最阴郁的细节,令其散发出浓烈的罪恶气息。但死亡的属性是多元的,它有时是含泪的悲剧,有时则是解脱和逃遁,有时甚至是严厉的审判——它判决那些无罪和有罪的事物一同死亡。

这部小说保持着乡村叙事的传统,同时又隐含着一个童子的更为天真的审视方式。那些乡村女教师和女知青,是黑子青春期的暗恋偶像;对母亲的温情叙写,看起来更像是作者所举行的秘密恋母仪式;小说中最重要的形而上象征是赤毛婆婆,她是大地祖母的象征,代表着人间最后的正义、仁慈及其对黑暗的超越,她的圆寂就是一次赎罪的典礼,在大洪水之后,她用自己的爱定义了此前所有的死亡。小说作者利用她制造了一次虚构的灵魂升华运动。她是大地上最后的救赎者。

黑子考上大学,为小说提供了另一个明亮的结局。但这无疑只是一种虚妄的希望。黑子在这种希望里逃遁,企图越出“曲柳村”的严酷命运,但母亲却还要送他盛满谷粒的荷包,其功能是让黑子不要忘了乡土,并不断充实其生命。但在我看来,这细小布包所装载的,其实就是逃亡青年的全部祖先和邻人。他将背负着那些死去的亡灵在他乡行走。他无法超越自身的命运。在死亡之书的最后一页,我们看见了种族的坚硬宿命。

《死亡之书》意味着李西闽的跳跃式书写。以前他写过不少乡村和军事题材的作品,在经历了几年的“恐怖小说”写作之后,他又开始绕过类型小说,进入更纯粹的文学叙事,去叙写死亡及其所有跟生命相关的事物。尽管重新涉入这个领域,但他已然扩展了我们对乡村经验的感知空间。在死亡叙事的某个终端,文学的生命正在艰难地苏醒。

二○○五年三月五日写于上海莘庄

黑子的惨叫

黑子对夜晚的恐惧与日俱增。

夜晚的来临对他而言是种深重的灾难。他只要一躺在床上,闭上眼,就会听到隔壁房间里传来的声音。那是继父撑船佬和母亲干那种事情的声音。残酷的声音无情地强奸着六岁的 黑子的耳朵。

他的泪水无声无息地流淌下来。

这是春夏之交凄苦的深夜。

黑子在极端的折磨中想念着已逝的父亲缓慢地进入了梦乡。

他看见滚滚的江水中父亲露出了头,他听见了父亲低沉的呼唤,那呼唤声犹如呜咽的江水。父亲的身体渐渐地浮出了水面。父亲神采飞扬地踏着波涛笑容满面地朝黑子漂移过来。黑子焦灼地唤着父亲,他张开了双手,他急切地想朝慈爱的父亲扑过去,可他的身体无论怎么使劲也动弹不了。……突然,天昏地暗,恶浪滔天,父亲被一个巨浪打了下去,再也没有浮出水面。黑子凄厉的惨叫声穿越层层叠叠的恶浪和乌黑的天宇。那是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惨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