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和民主是西方冷战和后冷战意识形态的两大支柱。是帮助建立精英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因素,是吸引第三世界国家走精英主义道路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因为现代化和民主能够实现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精英优先”,改善精英们的社会地位。华国主流知识精英刻意把现代化和民主作为社会发展目标来推介,并把它们宣布为所谓“人类的普遍价值”,其实现代化和民主都是隐含“精英优先”的精英主义预设立场。
现代化观念的核心和魅力在于:肯定人们**应该得到技术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予以满足的正当性。现代化观念本身就是“感觉第一”的消费主义和“追求老子天下第一”的精英主义的肯定性前提,这个前提符合人们的最原始**,全面否定了人与自然是否应该协调,人与人要不要和谐相处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化是一种价值而不是科学,是一种无须证据和证明的基于人类**和本能的价值。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除非人们能够突破“物质不灭”和“能量守衡”规律,否则以有限的地球资源是无法支持全部人口实现现代化的,所以富裕和发达是没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技术越进步,人们在技术帮助下所能够达到的生活水平越高,每单位个人所需要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就越多,以有限的地球资源所能够支持的富裕人口就越少,现代化所能够覆盖的人口范围就必须进一步缩小。
所有的民主都不可能不是“代议制民主”,代议制民主的民。意代表不可能是普通工人和农民,只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们。代议制民主唯一目的就是要求广大民众,对基于精英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各种施政策略进行“票决”,对何种不同利益集团的精英主义执政集团进行选择,而永远不可能依仗票数优势选择出毛。泽。东那样的平民主义者和平民政策,实质上就是对精英进行政治利益分赃进行挑选和合法性追认。因而也不可能在任何程度上进行有利于平民的制度变革,促进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的利益协调。所以民主不过是精英阶层需要的、对精英主义政治分赃制度的合理性进行全民追认的政治形式。
所以现代化和民主的预设立场并不难予以解读,这种预设立场在国际关系上是符合西方国家利益的。不仅是有利于在全球推广精英主义制度,而且精英们将在这个制度体系中获得国内的优势地位。在建立国内社会分化的同时精英们在国内成为一个不受民众欢迎的阶层,因此精英阶层必然向西方寻求道义和外交乃至军事支持,条件当然是对西方国家的国家利益予以优先确认。
在后冷战时代这种思维方式以两种奇特的后果表现出来,以华国为例,自改革开放开始的二十年内,华国迅速由基本独立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完成了“产业技术边缘化”过程,在思想领域抄袭模仿也迅速完成了华国知识界的“意识形态边缘化”过程。
在最近20年的企业生存状况变化趋势下,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最不符合边缘化企业的要求,所以被迅速边缘化。形成一种半死不活的边缘化生存状态。
从深。圳的企业结构看,多数没有社会负担,员工年富力强,肯于为开拓市场夜以继日地干活,同时企业发展目标也不可能有长远打算,完全是为了改善当前的个人生存状态而工作,为纯利益而工作,因此最符合国际市场企业分工的边缘化企业条件,所以迅速成为西方大企业与华国市场之间的必要桥梁。从这个纯为市场服务的企业目标而言。规模小反而是一个优势,对技术开发能力没有追求是正恰如其分的,但是要求员工具备学习和掌握操作技巧的能力,只对占领市场感兴趣是正确的。对赚取差价的兴趣多于对产品开发的兴趣才是与西方企业合作的关键。
从1980年代开始,西方的精英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都被当作改革开放的意识形态来介绍。在一个时期之内,主流媒体就是以此为中心的。对华国本身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反而看不见了,整个知识界都热衷于西方精英主义思想的引进和阐释。这是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边缘化现象。
在1990年代,原来作为禁忌的西方右派思想,也被当作先进思想在大学讲坛占据主导地位。全国大学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流派迅速西化,连大学教材教法也全面向西方看齐,所谓的“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建设国际一流”的喧嚣震耳发聩,在这种喧嚣背后的关键事实在于华国和华国人所面临的问题究竟与国际接轨没有?或者说是哪一部分人的主要关心问题,已经完全在于建立和巩固精英主义制度上?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实际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光美学院。
华国知识精英对知识经济的盲目鼓吹,对所谓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垂涎三尺,实质上就是对垄断利润的谀颂。这一过程最集中体现了华国知识精英所拥有的边缘化意识形态特征,是失去了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失去了独立的利益和价值判断能力的表现。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边缘化的主导之下,华国外交部已经没有能力说清楚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是什么了。针对美国的单极世界追求,撞击式地提出什么“多极化潮流”,这极端可笑,难道华国需要建立一块势力范围吗?对于每次美国对华国的无端指责,华国外交部发言人的惯例必定是否认外加隐含的保证语句,其实这难道不是美国正需要的保证吗?而且是在一个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范围内,向深怀敌意的对方做保证。
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是中间地带的消失,西方垄断资本对全球经济的控制程度空前加深,西方国家的军事政治实力也随之膨胀。这个国际关系的格局形成,有华国的巨大功劳在内。虽然西方国家具有技术优势并据以形成垄断,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进入竞争性价格的陷阱,则是得益于华国的全方位开放过程的决定性作用。华国以几乎无限的人力资源来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果是使得世界市场上低技术产品迅速达到供应过剩的境界。使得同类产品价格急剧下降,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在其反面则是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垄断利润急剧增加。
第三世界由于在经济上竞争态势的加强和恶化,所以在政治上日益解体和分化。西方由于低技术产品来源的空前增加,得以使用贸易倾斜作为一个政治手段来使用,干预第三世界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这更加加剧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不团结。结作为冷战意识形态---现代化和民主道路的照耀之下,第三世界国家的精英阶层,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绝大多数选择了精英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第三世界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趋于消失,作为大国利益的平衡、隔离和缓冲地带的作用消失。
第三世界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不同,欧美日诸国则处在一个垄断利润的同盟之内。虽然冷战结束,但是国家之间的同盟关系反而加强,起维系作用的就是国际市场上的共同的经济垄断利益。中美关系不是由于华国挑战美国的霸权的行动引发的,而是美国需要固定甚至是降低华国民众的生存状况,为西方的富裕发达留下数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欧美日是具有共同利益的,华国不要幻想西方的分化,指望以外交或者政治分化手段来拉拢欧洲和日本。欧洲盟友与美国的分歧仅仅具有个案意义和特殊性,属于战术利益分歧。不宜作为可以依赖的证据。
nmd计划受到欧洲国家的反对,并不是因为什么正义和公理,而是美国这一次玩过火了,希望把自己的绝地安全建立在盟友的绝对不安全基础之上。使盟友遭遇无妄的核毁灭的风险。在战略安全问题上,这是美国力量所难以协调和交换的空间,因此分化日本虽然难以在外交和政治层面上设法。但是战略生存问题将是日美离异的焦点。
华国需要坚定不移地告诉日本,如果在战争中日本追随美国。华国将集中主要力量打击日本。必须让日本承担的打击风险和战争成本足够大,超过美国所能够给予和确保的利益范围。日本才有可能发生中立或者转向。这个转变的前提是可能发生的,因为美国早已不是在战后执行马歇尔计划时期的美国了,日本经济从1980年代开始就一直受到美国的压制和破坏,实际上日本所依赖美国的主要要点就是石油秩序和市场作用,这一点是无法与美国将要发动的毁灭性的战略战争对抗作成本比较的。
解体后的俄罗斯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国内的阶层矛盾加剧,社会整合程度下降,难以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在科索沃事件上的表现就是选择彻底的“韬光养晦”政策的结果。由于苏联解体和削弱,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已经愿意把俄罗斯先放在一边,科索沃战争就是美国同意把俄罗斯放在华国后面的结果。俄罗斯的奋起,需要以华国承担美国的大部分战略压力为条件,这是在北约侵南战争期间,俄罗斯以行动语言所表述的意见---决不当头,同时华国也已经无法避免这样的局面了,美国已经结束欧洲优先的战略。
侵南战争就是美国正式结束战略欧亚摇摆的局面,确立了美国战略东移和亚洲第一的原则,华国将取代俄罗斯成为美国的第一位的战略对手。俄罗斯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全面配合了美国的行动,并较为积极地促成了美国战略的顺利转移,侵南战争中若俄罗斯态度坚决,北约根本无法把战争进行下去。如俄罗斯运入200枚c-300pum这样的防空导弹,北约将无法把空战进行到底,地面战争米氏不怕。而普里马科夫在印度访问时不恰当地呼吁中俄印结盟,几乎断送了叶利钦总统的良苦用心,从情感而不是从理智出发在国家重大战略上犯错,因而遭到解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理解西方媒体所说的“科索沃战争是最后的一场欧洲战争”。俄罗斯已失去与西方对抗的意志,战线将会东移,下一场战争将会在亚洲爆发。华国大使馆被“误炸”事件就是这一涵义最好最形象的体现。同时也是提前发给华国政府和民众的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值得让人回味的是,在五六十年代苏联与华国争着当老大。而现在则避之惟恐不及,对华国拱手相让。然而。理智的选择并不能平衡感情的伤害,侵南战争不辄是在打在俄罗斯脸上的一记耳光。俄罗斯国内已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复仇情绪:要武装华国人民解放军与美国作战。但是对俄罗斯的任何依赖心理都是错误的,从华国在1970-1980年代的外交表现看,俄罗斯进行战略摇摆的可能性极大,那种认为可以依托俄罗斯的核武库,来维持今天世界的战略力量平衡的想法是极其危险的。
在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团结丧失,俄罗斯不出头,欧美日处于同一个利益同盟之内的情况下,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印度还没有能够成长起来。华国的战略态势非常突出,无疑已经成为美国的首要压服对象。无论华国采用何种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上是否出头都不会有根本区别。与华国的关系如何是美国建立绝对优势地位的基石,美国破坏中美关系就是因为把中美关系放在全球首要关系和战略核心的地位上。
美国主导的中美关系,不是追求合作关系,甚至不是追求华国作为附庸的关系,而是追求一种消灭效果。美国对华国的妖魔化不是因为缺乏对华国的了解,而是要华国失去正常乃至必要的影响力,美国每每对华国政府在武器扩散上进行无端的指责。恰恰是美国对于华国微薄的军事力量和技术也感到难以接受和放心的结果,美国需要毫无危险和最顺服意义上的华国和世界以供驱策。这样的华国和世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极世界。因为美国的战略目标已经不是什么意识形态分歧,也不是自由民主的价值观,而是华国的庞大人口对世界资源份额的潜在需要。这个潜在的资源需要。在华国越是向西方价值观靠拢,就越是容易与西方的富裕发达的核心利益相矛盾。
应该说在最近20年来,华国的在任领导人对美国是越来越老实和恭顺。但是这没有妨碍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没有妨碍美国在中美关系上变本加厉地制造麻烦和事端,没有减少美国主流媒体对华国的妖魔化。这些问题都不是“增加信任”所能够解决的。实际上,即便是领导者签署一份投降书给美国。都没有用。因为华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一旦有太祖那样的领导人出现,美国终究是鞭长莫及,难以如愿。所以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宝岛的那个领导人主张的那样,分成七块,各自为政相互攻杀,那样让美国称心如意的亚洲秩序就可以永远高枕无忧了。
西方的策士亨庭顿宣称“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的过去旧例是种族灭绝与殖民。亨庭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历史的重建》一书中暗示,文明冲突的手段是核战争,而美国需要防范的风险是核反击,而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就是为防范核反击做准备的。这是真正的有限资源与生存权的战争,而不是优先权的战争,所以没有任何回避、让步和妥协余地。因为优先权可以放弃,而生存权不能放弃,除非华国自动分成七块,相互攻占不休,否则美国也决不会相信华国任何“投降书”式的保证和承诺。
美国人非常清楚坚定,而华国政府充满了侥幸心理,甚至希望实现美国式的制度安排,来规避中美关系中的困难。而一些高明的智囊,和民主人士一样(当然在说法上更委婉更精致),声称问题的结症在于领导和社。会主义。这些人大概忘记了太祖所发现的“先生总是打学生”的真理,竟然不知道华国政治经济制度在最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是更接近于美国模式还是差距更大?为什么中美关系中的人为事端越来越多?
华国需要追求的不是平等,不是什么多极世界,而是代表世界34的穷人的生存权问题,需要挺身而出。而且华国也没有躲藏和“韬光养晦”的余地,因为如果美国不彻底压服华国,将无法扩大优势直到主导世界的地步,压服华国就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所以华国不是要试图避免和减少什么麻烦,而是要理直气壮地振奋起来,为世界进入总体协调发展之路努力,中华民族的生存权就寄托在这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