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施主艺术品不说钱 > 第5部分(第3页)

第5部分(第3页)

后来他干脆实行货币贬值,发行一种“赤仄钱”,面值以一当五,规定纳税和官府经费都只能用赤仄钱。

这一下就把“郡国钱”贬值了五分之四。可是,这个办法也没能把私铸的浪潮压下去。汉武帝终于明白:市场是不讲仁义的,靠公平竞争,国家也竞争不过奸商,该垄断就得垄断。

于是,在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他下令,铸钱权完全收归中央,地方权贵和富商谁也不得私铸。

中央新发行的钱还是“五铢钱”,这次是由“上林三官”,也就是上林苑的三个机构统一铸造的,非常标准。在工艺上采用了铜质母范(浇铸模具),比过去用泥模先进了不少,铸出的钱币大小、式样完全一样。

这个“上林三官”,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国家造币厂,比欧洲的最早的英国皇家造币厂(公元887年)早了整整一千年!它的遗址,据考古发现,就在陕西省澄城县坡头村。

汉武帝明令,“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也就是说,其他的钱一概禁用。从此以后,历朝历代都把铸币权归于中央,大家随便造钱的历史就此结束。

汉武帝这一次铸的五铢钱,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钱币之一,成色足,币值稳定,市场很认可,一直使用到了西汉末年。而且五铢钱的模式,后来更一直延续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共通行了739年,堪称长寿货币。

这钱现在在古玩市场还买得到,大概也就两、三块钱一枚。

在这儿,我们还要普及一下古代的重量知识。五铢钱的这个“铢”,是重量单位。古人为了精确起见,大约把144粒小米的重量,作为“一铢”的标准重量。24铢为1两,16两为1斤。到唐代以后,“两”以下才不用“铢”了,而改用十进制的“钱”。

在秦和西汉,1斤等于克,1两等于克。那么,一枚五铢钱仅重克。

这一算就明白了,“五铢钱”本来就很轻,如果要偷工减料的话,那就不知要轻到什么程度了。

商人会敛财,汉武帝也不示弱,他还发行过“白金币”,也就是银锡合金币,分量比较重,有4两、6两、8两的三种,非常值钱。8两重的一枚就值3000钱。

可是不法分子也不是吃素的,你铸大钱,我就仿造,民间盗铸的多如牛毛。白金币流通五年间,仅盗铸判刑被赦免的就达几十万人,没被赦免的更不知其数。汉武帝这回又明白了:垄断就要做得公平,不公平人家就让你垄断不成,最后这钱只好停用。

汉武帝还发行过一种“白鹿皮币”,有一尺见方,四边有彩绘,一张就值40万钱。这实际上是定向发行的有价证券,专门卖给王侯贵族的。规定他们在朝见时,要用这种皮币垫在玉璧上——你不买,就违反了朝廷礼仪。

这种皮币,有点类似纸币,价值是完全抽象的,但不能流通,因此不能算是货币。

据考证,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官府还铸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五铢钱(见《梅福传》张宴注)。

顺便说一句,在西汉,我们的老祖宗就发明了纸,也就是纸的老祖宗——麻纸。不过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中国的出现,还要再等1000年,也就是宋仁宗时代才有世界上第一张纸币。

把西汉的钱币史看下来,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看得出来,钱币发行的过程,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富豪阶层的博弈,看谁最有本事以钱捞钱。

西汉货币发行的混乱,经过了93年才最终稳定下来,而且用的还是秦始皇的老办法——中央统一发行。

第四篇 汉武帝是“国家货币”创始人(4)

看来,聪明的统治者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好政策,蠢笨的统治者要几辈子才能搞明白。至于那么迟钝吗,不知道他们的脑子怎么长的?所以说这世界全靠聪明人在撑着,不服真不行。

中国最早出现的私人银行家

西汉的货币成熟了以后,金融业的另一方面——政府的赈贷功能也完善了,成为了一项经常性的制度。

从西汉的古籍上,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有“振贷”这个词。由此可知,赈贷一词的“赈”字,最早是写作“振”字的,振,就是“使之重振”、“让人挺起腰板来”之意。

当时的政府还鼓励富豪以私人身份赈贷,借钱给贫民发展生产。《汉书》上记载,汉武帝为了表彰私人赈贷的典型,曾要求地方上把有关名单报给他。

那时的赈贷,主要是口粮和种子,有时政府也贷给贫民耕牛和农具。农业大国的君主,多少还知道一点农民的疾苦,有的会适当免除穷人的债务,规定凡是贷了种子但没有收获的,“皆赦之”;凡是因灾害收成不好的,“勿收责(债)”。

看来那时候的穷苦农民,偶尔也有贤明的皇帝给罩着。

民间的高利贷专业户,在西汉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首都长安附近就有一个金融市场,专门供人做放贷生意。放贷专业户被称作“子钱家”,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私人银行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兼职放贷不同,他们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子钱家”里面的佼佼者,也有名扬后世的。

汉景帝三年(前154),国内爆发“七国之乱”,也就是皇帝的亲戚闹着造反。那位铸钱发了大财的吴王刘濞,以清君侧为名,首先反叛,紧接着楚、赵、胶西、胶东、菑州、济南等六国诸侯王相继造反。

中央政府在出兵征讨他们时,也征召了一批住在长安的王公贵族从军。王公贵族们要自备军需,钱不够,就向“子钱家”借。

但是当时的形势不明朗,谁胜谁负还不一定。许多“子钱家”犹豫观望,怕政府军万一败了,借出去的钱可就打了水漂了。

只有一位银行家无盐氏有政治头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