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香港导演,对星爷肯定是不会陌生,当年的双周一成,周星驰和周润还有成龙三分天下,是香港电影的一块金字招牌。**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市场飞展的时期,自从内地以一部《少林寺》敲开了电影市场的大门,中国电影就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展,而香港电影人凭借其吸收外来文化的便捷,走在时代的前沿,成功的用无数优秀的商业电影满足的当时内地市场匮乏的娱乐需求,培养起一大批观众基础。星爷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可以说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是无数八零九零后的偶像。
周星驰从一开始的无厘头电影出名,观众对他的印象也停留在电影中无厘头的角色上面,这和周星驰的电影理念是相冲突的,他不止一次的说过自己拍的都是悲剧,主要想表现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的悲欢喜乐,而观众往往记住的是电影中搞笑的桥段,因此,前期的周星驰也错误的认为自己拍电影就是为了逗观众开心,但后来现并不是这样。所以,从1999年的《喜剧之王》开始,周星驰开始有意转换风格,小心翼翼的将真实的自己通过镜头展现给观众,再到后来的《功夫》、《长江七号》,周星驰开始慢慢的从台前转向幕后,开始用镜头讲起了故事。
邓伟恩见过无数模仿周星驰的演员,绝大多数都是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还有标志性的大笑来进行模仿,但都是只得其形。邓伟恩私底下见过几次周星驰,他知道周星驰在生活中的样子,是和电影中的角色判若两人的。曹平刚才的表演,肢体动作和表情动作也很夸张,但邓伟恩第一时间却没有认出来,他默默的回想着曹平刚才才表演,却现在诙谐表情之下,隐藏着一种忧郁的气质。邓伟恩身上闪过一丝兴奋的颤栗,这是周星驰后期的风格,曹平并不是在一味的模仿周星驰的动作,竟然有一丝星爷笑着哭泣的小丑表演方式的神髓!
人们常说,演技是没法学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演方式,就算大体上相像,细微处也有极大的不同。邓伟恩见过许多形似的演员模仿周星驰,但那都不是周星驰,自从星爷退居幕后,邓伟恩多次感叹今后再无缘看到周氏表演了,后人即使再想也不过是在模仿,但今天,曹平的表演让邓伟恩很意外,邓伟恩再看向曹平的时候,眼神中自然带着一丝亲切。
曹平不懂这里面的门道,只是有些奇怪,这个邓导怎么突然对自己亲热了不少?
邓导叫过曹平,问:“你过来,你之前有学过表演吗?”
曹平挠挠头,说:“没有,我来横店不久。”
邓伟恩又问:“那你之前有什么表演经验?”
曹平说:“我之前在《兰陵王》剧组给男一冯绍峰做过武替。”
邓伟恩还在等曹平继续往下说,却见曹平闭上了嘴,疑问道:“没了?”
曹平点点头,邓伟恩皱着眉头说:“没有专业学过表演,也没有正式表演经验,那你刚才的表演是怎么做到的?”
曹平疑惑的问:“什么怎么做到的?就那么演的呗?”
邓伟恩没有再就这个问题深究,又问:“你说你做过武替,那你学过武了?”
曹平点点头说:“我从小学家传的拳法。”
邓伟恩打开巨大的水杯,吹了吹水上的浮沫,说:“那你练一段吧!我看看。”
曹平退来两步,练了一招游龙戏凤的三式拳掌配合步法的变化套路,这是他九招散手里相对花哨的招式。邓伟恩并不懂这个,只是看曹平打的虎虎生风,满意的点点头,说:“可以了,那这部剧的武替也用你吧!”
邓伟恩对助理说了声,就让助理带曹平去化妆准备。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圈子,在这个大批香港演员导演北上展的时代,香港的导演自然也算一个圈子,多少有点同乡之谊,《兰陵王》的导演钟澍佳他也认识,钟导用过的人应该没什么问题。
曹平换好了一身乞丐的装束,拿着一根木棍和一个破碗,到片场旁边等着自己的戏份。
片场是在明清民居里七侠镇门口的一条街,今天拍的戏是大街上的镜头,找了很多群演,穿着各色服装在大街上来来回回的走。
现场负责安排群演走位的现场导演看到曹平,喊了一声,对曹平挥着手说:“那个演员!过来!曹平不明所以,走了过去,现场导演问他:“你是演什么的?”
曹平疑惑的说:“说是演一个乞丐,好像叫万事通。”
现场导演点点头,说:“我知道了,那还得等一会,你反正也闲着没事,跟着群演一起走一走,凑凑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