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卡奴梵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人类的消费理念以及消费活动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背景密切相关,社会的伦理风尚、道德规范体系对于人们消费观念有极大的影响力。信用卡的不同使用也能体现人的消费理念的不同。合理使用信用卡,遵照信用规则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伦理,则能成为信用卡真正的主人。反之,过度消费,超过自己的信用底线,盲目追求奢华,使自己的消费伦理观念陷入浮华的表象,则会成为卡的奴隶。

从前文卡奴的种种现象,都可以表明,引发卡奴产生的主要症结,归根结底,在于消费理念的问题。缺乏消费伦理道德,养成过度消费的习惯以及观念是卡奴产生的关键。而过度消费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方面的问题,还包括环境影响,心理观念、市场引导等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卡奴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伦理、人的心理等多方面造成的。

在我国古代,“黜奢崇俭”是消费思想的主题。大多思想家总是将节俭归之于善,将奢侈归之于恶。中国古代的《左传》认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把消费与人的欲望联系起来,认为节俭是大德,因为它使人寡欲,一切德行皆从节俭来;而奢侈是大恶,因为它使人多欲,所有恶行都才奢侈发端。先秦思想家墨子认为,节俭是圣人之所为,而淫佚是小人之所为,并断定“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他把节俭上升到人格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高度上,其节俭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和严厉性,在古代独树一帜。

过度消费(2)

在国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前,也有许多思想家把节俭作为持家、立国之本。事实上,很多奢耻无度、过渡消费的君王,最终走向了衰亡。据说罗马就亡于奢糜之风,中国古代的殷朝也因此而亡。

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特点、消费结构、消费行为等诸方面都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量力而出”在大部分人心目中仍是主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中国传统思想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许多人的消费观念是量力而出,谁也不愿意背着债务过日子。比如一个人,只有购买自行车的能力,他决不可能借钱去买辆摩托,如果他的积蓄仅仅只能买辆摩托,他的目标也不会盯着小轿车不放。消费观念巨大的改变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先是双轨制,继尔盛行市场经济,而这种经济的驱动力只有一条,那就是逐利。当“十亿人民九亿商”的时候,革命的意识形态曾经要求人民做到的“艰苦奋斗”渐渐被视为可笑的事情。

到了90年代,超前消费的观念越来越时髦,似乎不知道超前消费就是“土老冒”的代名词,就是不懂得享受生活的落伍分子。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人们的消费观念一夜之间进一步发生了巨大的“革命”。随着中国成为一些世界顶级奢侈品最大的消费国,人们对奢糜的贪恋乃至它在实际生活中达到的程度,也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这与几十年前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这时候,一个人如果住着平房,也许他就会想着要买套楼房,当一个人住着楼房,他也许又会仰慕着在别墅里生活的舒适样子,这种念头随着大潮雨后春笋般产生,他们即使借钱贷款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目标。即使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也敢身穿着名衣、脚蹬名鞋、手挽名包。超前消费向过度消费迈进了一大步。信用卡的出现,为这些“高目标、高追求”者,大开方便之门。而这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人来说,即使超前实现了这些目标,但也无疑是过度消费。我们要清楚信用经济不是以赚多少作为消费的标准,而是建立在未来可以偿还多少的基础上进行超前消费。

中国上海似乎是这场过度消费的前沿地带。我们经常能见到在繁华的大上海,公交站台、地铁入口,一群群身着迪奥、范思哲、梦特娇等世界级名牌衣服;肩挎路易·威登包包;手带劳力士金表的年轻男孩女孩焦急地等车、挤车的画面。

他们月收入不过3000…5000元,在消费颇高的上海滩,怎么能买得这么几乎称得上昂贵的消费品呢?信用卡自然是他们的好帮手。她们会提前刷卡消费几个月的薪水,去专卖店买一个路易…威登的包,然后拎着这个包去挤公共汽车、搭地铁,或是走路上下班。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来说,他们理解不了这样的故事。 在他们眼中,买得起路易·威登的人,应该是有房、有车的富豪,有专门的司机接送。这种超前消费的思潮,在中国已经远远甚于萌芽这种思潮的西方资本主国家。也违背了思潮产生的本意,成为夸张的、扭曲的、甚至是变态的过度消费。这种非正常的消费理念,或许与当代年轻人缺乏理性的消费观念、缺乏科学的理财策略。

一位朋友说起上海人对奢侈品的热衷,“大多都出于一点虚荣心。上海的女孩子喜欢攀比,一个办公室的人会非常注意谁穿了件新衣服,衣服是什么牌子的。另外,上海女孩天生喜欢比较奢华、考究的东西,所以她们会省吃俭用为自己买名牌。” 。。

过度消费(3)

一位在LVMH集团上班的女孩表示,像她们这样供职于世界上最大奢侈品集团的女孩,虽然薪水未见得高,但工作中接触的都是一流名牌,而且老板也会要求职员具备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品味,所以她们都非常在意自己的行头,绝不会买假货。 衣服可以到小店里淘一些名牌衣服,比如BCBG之类。因为服装大半是工厂里出来的,基本上属于真货,但是手袋等配件就一定要是真正的名牌。

因此,很多奢侈品品牌在上海都有明确的销售目标,因为在这里,再贵的东西也卖得出去。

如果一种行为不是个别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其后面很可能有整个社会或者阶层的价值观支持。过度消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能反映了某种社会思潮。但是这里必须有一个前提,即这是主观上的过度消费。

造成过度消费,除了主观方面的非理性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果给定一个社会的统一的价值观,在不同的条件约束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消费比例。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那些人可能会被认为是过度消费者。

过度消费究其原因:一是生产力水平提高与商品经济发展,为消费观念演变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人们相互仿效、竞相攀比的现象越来越浓,为消费观念演变酿造了社会心理环境。

比如攀比的虚荣心理作祟,因为周围的人都有小车,自己没有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还有就是自身本性的享受和奢侈造成,骑自行车要费力气,骑摩托车要在风雨中穿梭,当然比不上小车里舒适。如果从这个层次上来理解过度消费,也许我们可以理解更加深刻。

推动过度消费的动力,除了人们心理因素之外,社会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银行、工商、企业、商场等等单位几乎把推动消费作为头等大事,他们希望每一个消费者都投身到新消费运动中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全面参与新消费运动的涤荡和洗礼,积极承担起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倡导科学、和谐、品质、情趣和理性的新消费观念,为全社会树立起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文明消费的新风尚而积极努力。但是,在消费经济条件不够的状况下,是很难做到以上科学消费观的,及至的后果也许是非理性的过度消费。如果人是完全纯粹的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就不会有人抢劫、杀人、吸毒、贩毒等等。所以人不是纯粹的理性人,似乎还有那么些“血性冲动”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一旦冲动占据消费的主导地位,那种理想的科学消费观则成为一种描摹出来的蓝图,和设想中的美好愿望。在持卡消费过程中,这种非理性的不确定因素表现的特别活跃。在购物或套现以前,某些人会处于理性状态,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过度消费的冲动则会涌现,但是,当背负起债务时,则又会陷进自责、后悔的理性反思中。但是,这种过程,对某些卡主来说成了周而复始的游戏,由此,难免成为卡奴。

针对这种交杂的矛盾现象,在提倡积极消费的同时,也有些国家因为信用卡透支太厉害,提出控制过度消费,法国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在法国,有一种自我嘲弄的民间谚语是这样说的:“我们没有石油,但是我们有头脑”。理性的消费,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应该都是提倡的。一个理性人本来不应该过度消费,但那些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血性冲动”常常作怪,所以说非理性是过度消费的基础。

信用卡消费很便利,但没有人会给你提供免费的便利;消费的严重透支,其实就是负债消费,而为自己的负债而沦为还债的“卡奴”,又有什么可冤、可屈的呢?而这个成为某个消费对象的奴隶的“祸”,其实不是别人惹的,而是自己惹的。

消费伦理(1)

第五章 卡奴的本源问题

第二节 消费伦理

也许过度消费应该是指超过正常生活开支的消费。理性消费似乎是指量力而出的正常生活开支的消费。

消费主义在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出现,但当时的消费冲动还主要流行在上层的少数人士中,以一种低层次的“炫耀”行为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到了20世纪20年代,消费主义则扩大到更多的人群,成为“大众消费”。1945年二战结束时,美国的GDP达到了全球56%(中国当时只有4%。随后十几年,随着欧洲和日本的复兴,美国的GDP的比例虽有所下降,总量却更大了),美国人弥漫着一种对前景的乐观情绪,消费主义更加膨胀,并更加非理性化。

在我国,“勒紧裤带”“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年代,也许理性的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而现在理性的消费支出和储蓄可能是###开。而美国居民的消费比例比中国居民的消费比例还要高。这种差异,不是理性程度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价值观的差异。

一般来说,过度消费是指超过正常生活开支的消费。但是什么叫正常生活开支呢?这种正常是由什么杠杆和标尺为标准来衡量的呢?或者说是用什么价值观念来检验的呢?

举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个有电扇的家庭,就算是奢侈了。但是现在的家庭选择淘汰电扇,选择使用空调,电扇和空调同样是满足自己的正常生活需要。能说电扇是正常的,空调是非正常的生活开支吗?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几乎把所有的钱用来租房子和吃饭,甚至还债了。这是属于非正常生活开支吗?这又算不算过度消费?所以,我们在分析过度消费时,不能仅仅只看到表象,而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背景下的一种消费价值观念。这种消费价值观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是在自己偿还能力之内的还是无法偿还的?超前消费必须建立在未来可以偿还的基础上,过度消费则是人们在很大程度上盲目开发自己的超前消费理念。卡奴的形成更是如此。

似乎过度消费存在的理由已经很充分了。但是,更进一步地问,什么是理性呢?理性告诉人们什么是对自己有好处的,有利益的。但是什么是有好处有利益的,这些问题不是人们生来就知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所以理性的背后是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下成长起来的人可能会觉得在另外一个社会的人的行为不是理性的。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人“宁可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宝”,这些行为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是疯狂的,非理性的。然而在当时,大家没有觉得是“非理性”的。因为现在的人和当时的人价值观不同。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理性标准,不同的理性标准导致不同的行为。

因此,归根结底,任何过度消费都是用一种价值观标准看待另一种价值观标准下的消费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似乎又不存在过度消费。而有些人心目中的过度消费的出现,只是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的出现。当然这种新的价值观可能是一种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价值观,也可能是一种对社会发展不利的价值观。卡奴的价值观潜意识中存在浮华和奢耻,甚至透支自己的信誉。

古往今来,多少哲人与宗教家,做了多少努力,培育起那些有奢侈欲望的人们一点知足的观念,但是这种“以骄奢淫逸为耻”的价值观念逐渐被扭曲、割裂,并象洪水决堤般被冲垮。对商品的无止境的追求,导致了消费主义伦理的滥觞。它强调花销和占有,不断破坏着强调节约、俭朴、自我约束的传统价值体系,同时,奢侈消费的观念和行为也使得社会风气日渐奢糜。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消费伦理(2)

中国传统消费伦理“黜奢崇俭“、“俭以养德”等道德箴言逐渐在新生代的理念中消失,勤劳俭朴、以义为上、安贫乐道等伦理观在当今社会某些人心目中消失殆尽。家用电器、时尚服装、高档化装品、减肥药品和器械、消闲旅游、汽车和高级住宅,都通过媒体灌输给人群,激发起他们的高消费欲望。信奉享乐主义、放荡不羁和游戏人生等消费道德观似乎已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因此也造成许多持卡人热衷追求这种感官的一时的快意,而忽略必须承担的后果。总之,人们已不再认为勤俭创业是美德,当前的耳目之乐的享受才是根本。

如果每一个持卡人都保持一种清晰的消费价值理念和消费伦理道德观,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人以信为本、民无信不立”等伦理观念约束自己,也许卡奴的现象就会寥落星辰。恪守信用是一种品格,一种德行,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的负责精神。中国封建社会,晋商与川商都以信誉为生命,因此,他们的生意能走遍天下。作为卡奴忽略了信用经济的本质,也就是诚信的价值观。

我们应该时时牢记诚信永远是你的金字招牌。中国民间曾流传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工人把斧头掉进了河里,他坐在河边伤心地哭起来。财神便跳进水中帮他打捞,很快拿出了一把金斧头,工人却摇头说:“这不是我的。”财神又拿出一把银斧头来,工人还是摇头。最后,他拿出了一把铁斧头,工人说:“这才是我失去的斧头。”财神就把金斧头和银斧头一起送给了他。

一个贪心的家伙知道了,他故意把斧头扔进河里。很快,财神拿出一把金斧头来,没等财神问他,他马上说:“这就是我丢失的那一把。”财神恨他不诚实,就和金斧头一起消失了。这个人最终连自己的斧头也找不到了。

可悲的是,今天的人越来越没有信用,都活在没有信用的恐惧中。当你外出,有个人帮你拿包,你会想:“这个人是不是想抢我的包?”当同行的人邀你共享他的食品,你会想:“这个食品会不会有迷魂药?”当你家购买家电时,你会想:“这个品牌会不会是假冒伪劣产品?”。当整个消费市场充满疑惑时,消费伦理道德也受到怀疑。当命名为“信用卡”的卡片被人利用的信誉消失殆尽时,信用卡自然就失去信誉消费的初衷。卡奴的出现,使得整个消费市场产生信誉危机。

因此,必须发挥消费道德的规范作用。消费道德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既是必要的、重要的 ;也是可能的 ;但要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健全的法律制度条件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