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步一脚印,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意义。在工作中接受的训练和视野的提升,是一辈子受用的资产。同时,每一次的职场选择,也让我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当年在台湾最受大家肯定的荷商荷兰银行找我去面试时,我也很惊讶,心想:“为什么是我?”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台湾青辅会居中牵的线,这是台湾当局为了鼓励留学生回来,只要拿回程机票到青辅会就可以领两万元新台币的补助费。我因为去领过这笔补助; 所以留下了数据,“登记有案”的我便被荷兰银行以“猎人头”的方式找上了门。早期台湾的外商大公司非常注重学历,加上我在美国念书时期相当活跃,不但当过学生会长,也办过不少活动。这些资历让我和同辈显出了不同。
面试时还发生了一段插曲,至今还为许多同仁所津津乐道。当时一位小我两届的台大学妹也任职荷兰银行,在我投身顾问公司、身心备受压力煎熬的那段时间,她一直向我推荐荷兰银行,希望我也能加入。的确,在那个时候,台湾金融业最顶尖的两家外商银行就是美商花旗和荷商荷兰银行,其中荷兰银行在台湾创下了20年零呆账的记录,企业征信审查的功夫更被业界誉为一大奇迹。两家银行既是许多回台湾MBA梦寐以求的金饭碗,自然求职的门槛也相当高,荷兰银行光是应征的面试流程就有15关,前后加起来差不多要花上3个月的时间完成。我心想,反正面试只是增加一个机会,而且3个月的时间也可以让自己好好想清楚未来要走的路,所以也就接受了她的建议,决定放手试试看!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你是孔雀还是猫头鹰?
知名国际企业的CEO几乎都是做业务出身,反而做研究出身的人在职场升迁时遭遇的瓶颈比较多。
你是孔雀还是猫头鹰?一段在美国求学时的往事,成为影响我后来跨入业务领域的关键。当年我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念书时; 学校为学生进行性向测验,并将人分为五大类动物,包括猫头鹰、孔雀等,各自代表不同的人格特质,我的测验结果是孔雀,喜欢表演,适合业务、外交的工作。当时指导教授跟我说:“哇!太难得了,你是东方人里面少见的孔雀喔!要好好把握机会表现。”因为他曾经看过一项数据报告,美国人当中大约是100人会出现25人是孔雀,比例是四分之一;东方人则是每100人只有人是孔雀,原因是民族性格比较内向保守。
投身业务的竞争优势
任何一个产业或是事业,大致都可分为研究、开发、业务三个部门。我在基金管理公司任职时; 刚开始是研究员,但是我认为研究开发这方面不管如何出类拔萃,恐怕也很难超越JP摩根、花旗银行等华尔街里面那些世界顶尖的金融好手,一旦经济全球化,很容易就被淘汰出局。相反的,业务开发才是本土人才的战场,唯有亲近当地市场、文化的人,才能拥有最佳优势,将来金融市场开放,外商反而需要依赖了解市场的人才,做为深入市场、推动业务的助力。
过去台湾的基金市场是封闭的,根本不需要公开对外招募基金,基金公司也不需要对外跑业务。但是当时适逢证券基金开放的阶段,从原本台湾仅有的4家,一下子成长到16家。当时的中华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为了应对竞争对手,决定培养业务人才。看准业务这个领域的潜在价值,在公司对内宣布新的发展策略时,长官因为我平日表达能力还不错,询问有没有做业务的意愿,这刚好符合我对未来企业趋势的看法,于是我便自告奋勇,开始担任起培养公司业务大军的职位。
虽说母亲带给我的人格特质和个性适合做业务,但是我的学历背景在外人眼中却是适合当基金经理,这让我陷入矛盾挣扎的两难。还记得当年犹豫要不要下台湾中南部跑业务时,一位台大国贸系的学姐,现在英商怡富东方基金的经理人吴淑婷,她告诉我:“你的个性非常适合接触人,过去受的训练却是财务方面,所以会面临挣扎犹豫。但是放眼看去,知名国际企业的CEO几乎都是业务出身,反而是研究出身的人在职场升迁时遭遇的瓶颈比较多。”这个观念说服我接受挑战,凭着对自我的信念和勇气,在众人跌破镜片的惊讶声中选择转战业务。
。。
【遇到丁学文之前的周玉琴……】
1992 台湾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毕业; 当年夏天即飞往纽约市。
纽约市很大但却找不到工作。
最后; 终于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并从广播开始,任职一家华文社区电台。
1993 8月起就读于NYU (纽约大学)。
第一学期白天上班晚上上课通通全天班。
第二学期广播工作改为半天。
1995 一年半后终于毕业。
广播生涯结束转往电视发展。
任职香港传讯电视(中天电视前身)纽约新闻中心编译记者。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正面思考的自信人生
人一旦放松,想开一点,心情和视野自然开阔,机会就来了。
近几年台湾失业人口逐年攀升,每天报纸新闻总不免将不景气、失业率等挂在嘴边。有人因为面临失业,被困境打倒;也有人在不景气中创造惊人的业绩,如何描绘人生的景象,全在一念之间。
曾经,我也是等待就业的一分子,面对恐惧和挫折,选择正面思考的道路,让我走过生命的低潮。
飞向未知的美国梦
因为家人的缘故,当年我在大学毕业时就打算直接移民到美国定居,虽然学校还没有申请妥当,但是自认英文还可以、托福成绩不差的我,就这样背着行囊出发到美国投靠姐姐。到了美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翻报纸,从纽约时报求职栏开始求职找工作。只是密密麻麻的小广告,一路看下来竟然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回想不久前,我还自信满满,以为自己好歹也是堂堂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何难之有?说什么也不可能去应征餐馆端盘子,起码要找个坐办公室的差事吧!但是就算在种族歧视不严重的华人社区,我也面临工作要考执照的困境,像是地产执照、会计执照之类的。传播出身的我因为不懂财经,这方面的工作完全做不来;另一方面刚到美国,连电视台有几家都搞不清楚,更不可能有机会应征到电视台工作。好不容易看到一个类似公关广告的工作,打电话去一问,才发现原来要做业务行销,虽然对方表示可以试试看,但是我心想在纽约人生地不熟,没人脉又没经验,实在跨不过这个门槛,最后只好作罢。这才突然惊觉到“踏上异地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记得当时我一个人坐着纽约地铁,眼前不时出现一些来自中国城的华人脸孔,男男女女、有老有少,有些穿着白袜加高跟鞋,打扮显得突兀滑稽。但是相同的是,每个人都是眉头微蹙,带着一种难言的苦。一时之间,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10年前的华语片,片名是「华人移民辛酸史」,自己则跟周围这些怀抱着美国梦的华人一样,对未来有种茫然不知的恐惧和忧虑。
克服恐惧,建立自信
表面上,我还是故作潇洒地每天四处闲晃,其实内心苦闷、恐惧交杂,担心自己待不下去,也怕辜负家人对我的期望。但是尽管工作没着落,我也不让自己闲着没事,每天认真看美国的报纸,一方面磨练英文,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会更了解纽约这个城市,甚至连过期的杂志都不放过。我相信“恐惧是来自于无知”,因为不了解这个国家、这个城市,还有这里的人,所以心里会有所恐惧,所以我让自己像海绵一样努力吸收信息,试着打入当地的生活圈,就连在家看电视也是全神贯注,有时候还边看边做笔记。
慢慢地沉淀思绪之后,我将心态做了些调整,首先降低求职的标准,只希望能有个稳定收入的工作就行了。同时放松心情到处走,结果发现纽约不少好玩的地方,后来这些玩乐的经验在工作上,也成为我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