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莫砺锋说唐诗 春 青春 碧螺春 剑南春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第一讲  诗歌唐朝(1)

中国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唐”,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在后人心目中,“唐诗”这个名词自身就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那么,唐诗为什么能在如此长久的年代里一直得到人们的推崇?唐诗中的名篇名句千百年来家喻户晓,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中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唐朝又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繁荣的时代?

中国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无疑是诗。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非常漫长,从《诗经》、《楚辞》开始,不断地发展、演变,一直到元、明、清,从来没有断绝过。在这么漫长的一部诗歌史中,哪个时代的诗歌成就最高呢?新诗人艾青曾经说过:“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这句话如果放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范围里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那么,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又以哪个朝代的诗为最好呢?我们不妨模仿艾青的说法,说唐诗是诗中的诗,唐诗就是中国古代最好的诗歌。那么,唐诗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又是怎么个好法?

在中国文学史上,广义的“诗”是包括四言诗、楚辞体以及词和散曲在内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是狭义的“诗”,是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也包括一些杂言诗在内的诗歌。在历朝历代的五、七言诗中,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后来的元明清各朝的诗就要差一点了。虽然宋诗的成就最接近唐诗,但是宋代的诗人仍然非常推崇唐诗,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就说过一句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老杜就是杜甫。这句话是说,世界上好的诗句都被杜甫写完了。他还说过一句话:“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乐天指白乐天,就是白居易,“俗语言”是指通俗的好句子。王安石认为,世上典雅的好的诗句,优美的句子,都被杜甫写光了,而通俗一点的好句子,都被白居易写光了。王安石作为北宋的一个大诗人,他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太了不起,几乎把所有好句子都写完了。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北宋初年有一位诗人叫王禹偁,也是相当有名的,当然比不上王安石那样有名。有一年,王禹偁遭到贬谪,从当时的首都汴京,就是今天的开封,一直贬到陕西的商州。商州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偏僻、比较落后的地方,王禹偁贬到那里做一个叫做“团练副使”的闲官,事实上没有什么实际的职务,只是一个闲差罢了。他的心情当然相当郁闷,他的生活也过得不太好。王禹偁家里有一个小院子,他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桃树、一棵杏树。到了春天,桃、杏都开花了。一天清晨,王禹偁起来一看,刮了一夜大风,把桃树、杏树上的几根很大的树枝刮断了,树枝断了但是没有完全脱离树干。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树枝断了,但是树皮还连着树干,树枝的末梢靠在地上,它的根部还连在树干上面。这几根折断的树枝上依然是繁花怒放,还有一只黄莺站在上面。王禹偁看了,诗兴大发,他写诗说:“两株桃杏映篱斜”,就是有两棵桃树、杏树斜倚在篱笆旁边。“妆点商州副使家”,我是商州的一个副使,一个小官,我家里本来很寒碜,不体面,但是有了这两棵桃树、杏树妆点一番,就有了一些春光,家里就好看一些了。“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为什么春风容不得我呢?我本来可以欣赏桃花、杏花,但是春风故意把树枝吹断,存心不让我欣赏春光。这首诗要是孤立地看,应该说是一首很不错的诗。第一,他写的景是比较难得一见的。几根很大的树枝被风刮断了,折掉了,但是枝头的花依然怒放。我本人在农村插队十年,当了整整十年的农民,也没看到过这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是比较少见的。第二,他这首诗的构思也不错。他不说春风本来是无意识的,它偶然一刮,吹断了树枝。他偏说春风有意欺负我,容不得我拥有一片春光,看到我家的院子里有这么两棵美丽的花树,故意把繁花满枝的树枝刮断。这种构思比较奇特,所以说孤立地看,这是一首很好的诗。

第一讲  诗歌唐朝(2)

但是,过了几天以后,就出问题了。王禹偁有个儿子,名叫王嘉祐,当时大概已经十几岁了,王嘉祐说:“父亲大人,你前几天写的这首诗,好像是从杜甫的诗里偷来的!”意思就是杜甫已经写过类似的诗,你的诗是从他那里抄袭来的。王禹偁说,这怎么可能呢?我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呀!他儿子就拿出一本杜甫的诗集来,翻到那一页,给他看。王禹偁拿过来一看,原来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写的一首诗,题目叫《绝句漫兴》。这首杜诗是怎么写的呢?杜诗说:“手种桃李非无主”,就是我家里的桃树、李树是我亲手种的,这不是没有主人的花,不是野生的花木。第二句是“野老墙低还是家”,我是个野老,野老就是乡下老头,老百姓一个。我虽然家里很寒碜,我的围墙很低矮,但这毕竟是我的家,意思是说别人不能随意来侵犯我的园子。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下面两句:“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他说好像春风有意欺负我,晚上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我树上的几根树枝吹折了。也是几根树枝被风吹折了,枝头还开着花。为了让大家加深一下印象,我把这两首诗再念一遍。王禹偁的诗是:“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杜甫的诗是:“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两首诗非常接近,它们的构思、内容、句子,都非常接近。问题是王禹偁并没有抄袭啊,他是亲眼看到了这个景色,自己独立思考写出来的诗啊。所以,当王禹偁的儿子说,你的诗是从杜甫诗里偷来的,王禹偁不但没有生气,斥责儿子“你怎么瞎讲一气”,反而非常高兴,他大喜。他高兴什么呢?他说,哎呀,我的诗写得这么好了,都接近杜甫的水平了!为什么他觉得自己跟杜甫写得差不多了呢?因为这是巧合,是暗合啊!王禹偁高兴归高兴,但是从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就是刚才所引的王安石说的第一句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就是好的句子,优美的诗句,差不多被杜甫写完了。当然,唐朝的伟大诗人不仅仅是一个杜甫,不仅仅是一个白居易,唐朝还有李白,还有王维,还有李商隐,有很多优秀的诗人,他们写出了那么多的好诗。我们确实可以说,唐代的诗人已经把古代生活中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差不多都写过了,而且都写得非常好。所以王安石才会有这种叹息,言下之意是我们还怎么写诗呢?

到了现代,鲁迅先生也说过类似的意思。鲁迅有一个朋友叫杨霁云,他给杨霁云写了一封信,说到唐诗。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就是世界上的好诗,都被唐人写光了。他下面又说,假如你没有齐天大圣,就是没有孙悟空那样的本领,你不能七十二变,你不能一个跟头翻几千里路,跳出如来佛的掌心(实际上孙悟空也跳不出如来佛掌心),没有这个本领,你就不要再写诗,“大可不必再写诗”。所以说,唐代绝对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鼎盛时代,我们甚至可以说,整个唐代就是一个诗歌的朝代。闻一多说过,人家都说唐诗,我偏要倒过来说,我要说诗唐。什么叫“诗唐”?就是诗歌的唐朝,唐朝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诗歌,它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既然从唐朝直到现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唐诗的评价都很一致,大家公认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中的一座高峰,甚至说好诗几乎都被唐人写尽了。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唐朝以前,在汉、魏的时代,诗歌没有这么繁荣?为什么唐朝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诗歌也没有这么繁荣?只有在唐朝,诗歌才空前绝后地繁荣昌盛,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当然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所决定的。概括地说,五、七言诗从汉代产生以来,经过了汉魏六朝的长达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很多的教训。到了唐代,诗歌已经有条件实现重大的突破,得到大幅度的升华了。换句话说,诗歌发展到唐代,它进入繁荣昌盛阶段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都是文学史的常识,我们就不细讲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诗的繁荣有什么具体的社会背景。我觉得概括地说,原因就是唐朝全社会重视诗,喜爱诗,崇尚诗。在唐代,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诗人。全社会最崇尚、最尊敬的是什么人?就是诗人,或者说首先是诗人。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一看这个问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讲  诗歌唐朝(3)

我们先看社会上层,先看统治阶级,从统治阶级这个角度来看。唐朝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后来受到很多批评,大家都知道,到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的时代,大家都批评科举制度。但是应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人非常高明的一种政治设计,所以当欧洲人刚开始知道中国很早就有科举制度时,他们非常惊讶,一千年以前中国就有文官考试制度!国家选拔人才是通过考试的,这是多么先进的制度!唐代的科举有好多种类,名目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类,一类叫做明经科,还有一类大家很熟悉,叫做进士科。但是当时人们最重视的,也是朝廷最重视的,首先是进士科,而不是明经科。当时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话,一句叫做“三十老明经”,还有一句叫做“五十少进士”。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稍微解释一下,“三十老明经”,就是说假如有一个人,他参加明经科的考试,他落榜以后明年再考,不停地考,考到三十岁,他终于考上了。人家就说,哎呀,这个人没出息,很笨,你看,一直考到三十岁,这么老了,才考上一个明经,所以叫“三十老明经”。另外一个人考进士,进士科当然很难考,他考不上,就明年再考,一路考下去,考到五十岁,终于考上了。人家就说,这个人真了不起,才五十岁,这么年轻,就考上进士了!为什么说五十岁考上进士比三十岁考上明经还要了不起呢?就在于进士难考,大家重视进士,所以更多的人才往进士科这边挤。那么,我们来看看唐朝进士科考些什么。有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考诗赋,考生要写一首诗,还要写一篇赋,其中诗又是特别重要。也就是说在唐朝,一个人能不能考上进士,最关键的,是在于你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这样一来,当时全社会的读书人,只要你想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你一定要非常努力地来学习写诗,练习写诗的技巧,因为只有诗写得好,你才能考上。所以说,对于唐代全社会重视诗歌,大家都努力练习写诗的社会风气,科举制度有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跟进士考试有关系的一种社会风气,唐朝有一个名词叫做“行卷”。“卷”是什么东西?就是古人写的作品,古人的书不是像我们现在一页一页订起来,古人是在很长的一张纸上写好作品,然后卷起来,再在中间用一个带子一系,这就叫做“卷”。所以我们现在说一本书有几卷几卷,实际上是古人的说法,现在的书不应该叫卷,古代的才叫卷。那么什么叫“行卷”?“行”就是送,我们说行贿,就是去送钱,“行卷”就是去送这个卷。为什么要送呢?因为唐朝的进士考试,跟宋以后不一样。从宋朝开始,进士考试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就是严格地看你这个考卷答得怎么样,因为考官阅卷的时候他不知道这是谁写的,考生的名字是糊起来不给你看的。宋以后的考官也没法从笔迹来判断考生的姓名,宋朝进士科考生的考卷交上去以后,政府专门雇人把它誊抄一遍,考官阅卷的时候,只看到誊抄过的卷子,所以从笔迹也看不出是谁写的,你要想包庇谁,不可能。唐朝不是这样的,唐朝的考官什么都知道,试卷上就写着张三的名字,李四的名字,一看就知道。而且唐朝还有一个习惯,这个考生能不能考上,跟这个考生在赶考以前有没有名声很有关系。就是有的考生原来就很有名,这个人的诗写得很好,大家已经知道了。还有就是有人推荐也很重要,唐朝的录取程序不是很严格的,如果有人推荐,比如宰相、公主,这些有地位的人,向考官推荐,说某某某诗歌写得很好,你今年一定要录取他,这个很起作用。这样一来,唐朝的考生除了到考场上去好好地写诗以外,他还要在平时做一个工作,就是行卷。所谓行卷,就是把自己平时写的作品,卷好以后,去送给别人看。有的人直接送给考官,也有人送给那些宰相、公主,反正是送给有地位的人,说请你看看,我的诗写得这样好,帮我推荐推荐。这个在唐朝的进士科录取中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传说王维考进士以前,有人带他到玉真公主家里去弹琵琶,王维擅长音乐,就弹一曲琵琶给公主听。公主一听琵琶弹得好,说这个小伙子了不起。带王维去的人就说,他诗还写得好呢。公主一听,把他的诗要来一看,发现那些作品都是自己早已读过的,就马上向考官推荐:“这个小伙子今年一定要录取!”王维就金榜题名了。所以唐朝的这种习俗,助长了行卷之风。广大的考生在参加考试以前,先要把自己的作品到处送,让大家知道,我会写诗,我写得好。这样的习俗,当然对诗歌写作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大家都要努力写诗,要写得好,否则你就不可能考上进士。

第一讲  诗歌唐朝(4)

除了科举制度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帝王将相,都非常喜欢诗歌,所以朝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奖赛,当场来比赛写诗。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在武则天的时候,在唐中宗的时候,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709年正月晦日,唐中宗举行了一次诗歌大奖赛,在长安的昆明池前面,搭了一个彩楼,皇帝、皇后以及评委,都待在彩楼上面,百官都站在楼下面。皇上下令,让官员们每人写一首诗来参赛,写好了诗,把卷子交上去。请大家注意,百官都奉命写同样的题目,那一次的题目是《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就是皇帝自己先写了一首诗,百官一齐奉和。凡是奉和皇帝的诗,就叫做“应制”诗。过了一会儿,评好了,凡是没有得奖的,没有被选中的,就把你的作品从彩楼上扔下去。书里面写得很精彩,说过了一会儿,那些卷子像雪片一样地飘落下来,下面站着的官员纷纷去捡。一看这张是张三的,你就收起来。那张是李四的,他就收起来。为什么呢?你落榜了,你写的诗被扔下来,就是你没有被选中。纸片纷纷地飘落下来,大家都拿到了,最后只剩两个人没拿到,一个是沈佺期,另一个是宋之问,就是这两个人的作品还在楼上面,还在上面评,进入最后一轮了。沈佺期、宋之问是齐名的两个诗人,并称“沈宋”,他们两个人进入了最后一轮,用我们今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