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里?”我问。
“去!”
“去什么地方?”
“方!”
终于,她说出了她想要去的地方:“河!”
每听到汽车马达声,她就说:“车。”可是,夜晚,当我抱着她在户外散步,附近有一辆车启动时,我问她:
“妞妞,什么响?”
她答:“花。”
我明白她把“响”听作“香”了。她没有看见过花,也未必闻过花香,一定是从大人的话中知道花是香的。
“妞妞说的对,花是香的。”我夸奖她。
每回带她去户外,一出楼门,她就不住地自语:“外外,外外。”
“外外有什么?”我问。
“人。”
“还有什么?”
“人。”
几乎总这样重复。我们没有教过这个词,仅仅给她讲过故事:“从前有一家人……”可她对“人”却有这么深的印象。在她的小脑瓜里,“人”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猜想,那一定是陌生人的说话声,是除爸爸妈妈和家里人之外的一切人。
“想一想,还有什么?”我坚持问。
她想了一会儿,说:“河。”
“对了,有河。还有什么?”
她想不出来了。我提示:“树。”她低声重复,立即欣喜地大声补充:“草!”
妞妞说话越来越连贯了。她要求:“去外外。”一会儿又说:“听音乐。”我问:“听音乐还是去外外?”她想了想,说:“不听音乐了,快点去。”
我笑着骂她:“小捣乱!”她问:“为什么?”
阿珍在一旁说:“天黑了,下雨了。”她说:“想办法。”
户外有风。“凉快吗?”我问。她答:“凉快——舒服,舒服极了。”
院子里在演节目,许多人围观。我说:“他们干吗呀。”她应道:“干吗呀,讨厌!”
“妞妞,外外好不好?”我问。“外外好。家——家家好。”她答,自己把“外外”和“家家”对应起来,并表达了回家的要求。
我抱她出来时,她被路旁一根伸出的树枝碰了一下。转悠了半天,返回时,经过这个位置,她突然伸手一把抓住了那根树枝。
到了家门口,她说:“家家到了,到家了,到家家了。”进屋,把她放在床上,她说:“这是家,在家了。”我暗暗惊奇她把副词用得这么准确。
清晨,我抱妞妞在院子里散步。蝈蝈在叫,我问她:“什么叫?”她迟疑了一下,答:“狗。”显然她不熟悉这种声音,或者说,不知道相关词,于是作了一个自己明知没有把握的判断。她是熟悉狗的叫声的,想必也知道这不是狗叫,她的回答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因为她总得给我一个回答呀。
“不是狗,是虫。”我说。
“虫。”她说,像往常一样重复着这个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