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永乐大帝朱棣简介 > 第17部分(第1页)

第17部分(第1页)

燕军撤退,使在五个月的固守中疲惫不堪的济南军民,摆脱了体力与精神上的重负。他们的坚韧不拔得到了报尝,强敌在城下败北。九月的大明湖水格外澄清。山东布政使特进兵部尚书铁铉在天心水面亭设宴向阖城军民犒问辛苦,用胜利的事实进一步激发忠义之心。

在铁铉坚守济南的时候,有位宋参军曾被署为赞画军务。凡守城之计,铁铉都与之商议而定。如今燕军撤退,他再为铁铉指说天下大势。他说:“济南,天下之中。北兵南来,其留守者类老弱。且永平、保定虽叛,诸郡坚守者实多。郭布政(指郭贤)辈书生,公能出奇兵,陆行抵真定,南朝诸将溃逸者稍稍收合,不数日可至北平。其间豪杰有闻义而起者,公便宜部署,号召招徕之,北平可破也。北兵回顾家室,必散归。徐沛间素称骁勇,公檄诸守臣,倡义集勇,候北兵归,合南兵征进者昼夜蹑之。公馆榖北平,休养士马,迎其至,击之。彼腹背受敌,大难旦夕平耳。” 宋参军的谋划,未尝不是一条迅速破敌之计,果依计而行,也许朱棣会死无葬身之地了。但是,铁铉并未能接纳宋参军的建议。他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妥的办法。当然,他也有他的理由。他认为“军饷尽于德州,城守五月,士卒固甚。而南将皆孥材,无足恃,莫若固守济南,帝率北兵,使江、淮有备。北兵不能越淮,归必道济,吾邀而击之,以逸待劳,全胜计也” 。然而两年之后,朱棣竟然舍弃山东而迳渡淮临江,此计遂为失算。

十月初四,燕军回到北平。自四月出师以来,燕军在白沟河力克强敌,且一路乘胜直下德州。此次虽受挫于济南,但从总体上看还是有了进展。朱棣下令整顿兵马,升赏有功将士:都督佥事陈亨升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指挥同知张信,房宽升北平都司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佥事张玉、丘福、朱能、徐忠、李彬、陈文、谭渊、何寿、郑亨、朱荣、李浚、陈旭、孟善、景福、端亮、李远、张安、刘才、徐理、沈旺、张远、徐祥、赵彝、徐亮俱升为北平都司都指挥同知;济南卫指挥陆荣、济阳卫指挥使纪清、燕山中护卫指挥使火真,指挥佥事王友、王总俱升北平都指挥佥事;都督佥事顾成升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其余将士各升一级。

朱棣还遣官祭祀阵亡将士及死于战阵的官军,并派北平知府唐靖祭雄县山川及白沟河之神。

这时,官军仍在北进。平安率军抵达定州,败燕兵于铧山。燕将陈亨重受创,被抬回了北平,不久死去。官军气势正盛。朱棣不愿坐以待毙,他决定以攻为守,率师南进。然而,朱棣并不明言南下,只说去攻打辽东,这南下出击的计划只有他一人知道。

大军离开北平东行。这一天正是十月十六日。时值初冬,干爽的寒气弥漫大地。一阵北风吹过,抚动枯草,卷起落叶。那树上残留的最后一批树叶,也不情愿地告别树枝,随风飘零。田地里的庄稼早已收割完毕,裸露的地面上留着一排一排的庄稼的茬头。只是偶尔还有一些没有玉米的玉米杆,掐掉穗头的高粱,还寂寞地站在那里。运河的水一碧见底,在晴空朗日下闪着白光。水缓缓地流着,有点懒散。它显得无所事事。自从元顺帝北遁后,运河上便不见了当年帆樯如林、漕船结队的景象。但洪武几十年之间,为了支持北边的军饷,仍须调运大量漕粮。如今南北开战,交通阻断,运河也失去了它昔日的光彩。

东进的燕军也像运河流水一样打不起精神,将士们都不乐有此辽东之行。他们弄不清为什么在官军北上时要离城远征,他们担心会失掉北平。大军行至通州,张玉、朱能不免发问:“今密迩贼境,出师远征,况辽北蚤寒,士卒难堪,此行恐非利也。”朱棣闻听此语,不禁一笑。这时他不能不向这两位近臣解释此行的目的。他说:“今贼将吴杰、平安守定州,盛庸守德州,徐凯、陶铭筑沧州,欲为犄角之势。德州城壁坚牢,贼众所聚;定州修筑以完,城守粗备,沧州土城,伐圯日久,天寒地冻,雨雪泥淖,修之未易便茸。我乘其未备,出其不意,假道以攻之,贼有土崩之势。今佯言往征辽东不为南伐之意,以怠其心。因其懈怠,偃旗卷甲,由间道直捣城下,破之必矣。夫今不取,他日城守完备,难于为力。且机事贵密,故难与议,惟尔知之。”张玉、朱能闻言,如茅塞顿开,他们既深感朱棣的莫测高深,又羞于自己的愚钝,慌忙叩头称善。

师过夏店,朱棣密令都指挥陈旭、徐理等驾船先往直沽,造浮桥以济师。大军旋即回通州,循河面南 。

诸将对大军反折南下,迷惑不解。行伍中不免议论纷纷,而朱棣仍不愿明言,他编造了这样一套神话。他说,夜间他见到天上有白气两道,自东北指向西南。根据占书,“执本者胜”,如今只利于南伐而不利于东征。天象既然如此显示,那是不能违背的。朱棣指天划地顺口道来,就好像是真的得了天命,诸将士谁敢不信。

而朱棣此行,确收到了声东击西之效。驻守沧州的徐凯等早就谍知朱棣率军东征去了。他们为加强防备,派军士四出伐木,昼夜督工修筑城垣,根本未料到燕军会折道南下。燕军越过直沽,避开官军设防的青县、长芦、走砖垛儿、灶儿坡,直指沧州城下。燕军二更起程,一昼夜行三百里竟不为官军所觉。第二天黎明,燕军行至盐仓,与官军的数百哨骑相遇,尽行斩杀。燕军奄至城下。徐凯并不知晓,仍督军士筑城如故,及至发觉燕军已兵临城下才部署军士仓皇应战,许多士兵甚至来不及披甲执兵。张玉率壮士从东北攀薄登城,并派军截断官军退路。经过一场激烈肉搏,沧州城很快便被攻克了,主帅都督徐凯、程暹,都指挥俞琪、赵浒、胡原 、李英、张杰等均被擒获。官军万余人被斩首。战马九千尽为燕军所得。数千人做为俘虏。一场夺城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朱棣下令遣散战俘,日暮犹有三千人待遣,这些人竟在夜间全部被谭渊所坑杀。谭渊的暴行,遭到朱棣的训斥。谭渊辩解说:“此皆各处精选壮士,今放回,明当复来杀。我尽力以获之,复纵归,以资敌,为害不已,故臣计不如坑之。”而朱棣仅数其不仁而已。

朱棣将直沽的船只调往长芦装载,所得辎重、器械及降将顺流而北运回北平,同时亲自率师继续南征。朱棣担心驻守德州的官军可能出来邀截,便挥师从长卢渡河,循河而南,经过景州,来到德州城下。朱棣派人到城下招盛庸来战,盛庸坚守不出。燕军大队过后,朱棣自将数十骑殿后,城中官军侦知,派出数百骑兵前来袭击,朱棣回兵败敌,生擒千户苏■,斩杀百余人,其余皆降。

十一月十二日,燕军进驻临清,两天后移军馆陶,遣轻骑哨至大名,尽得官军粮船,取粮焚舟。朱棣的目的在于切断南北饷道,并诱其出战。燕军继从馆陶渡河,先后到冠县、莘县、东阿、东平、汶上,并派出游骑到了济宁。

燕军从抓到的盛庸军中的两个运粮百户口中得知,盛庸军已离开德州进驻东昌,其先锋孙霖带兵五千在滑口扎营。滑口在山东平阴县西南三十里,是南北大路上的一个军事要地,从来为兵家所必争。朱棣命都指挥朱荣、刘江、内官狗儿 率精骑三千余,袭破其营,斩杀数千人,获马三千匹,生擒都指挥唐礼等四人,孙霖仅以身免。十二月二十五日,燕军继进东昌,与盛庸军主力相遇。

盛庸与铁铉闻燕军将至,杀羊宰牛宴犒将士,且誓师励众,简阅精锐,背城而镇,布列火器,毒驽以待敌军。数月前,官军有济南、德州之胜,目前,虽滑口小败而士气犹盛。燕军此次南下,夺沧州、袭滑口,士气也正值高涨,如此必有一番激战。

朱棣甚为得意,他认为此次盛庸由济南南下,是由于粮道被切断从而缺饷所致,而所驻的东昌又素无积蓄,因而庸军将决一死战。破庸军只能以计。庸欲速战,燕则不战,庸欲不战,燕则扰之。他决定自领精骑绕出敌后,选择弱点,从而击之。若袭击一旦得手,大军便鼓噪前进,造成庸军腹背受敌之势,必可得胜。若袭击不便下手,也要骚扰其营以骇其心。

而庸军则想以逸待劳,控制形势,持重而不欲战。朱棣于是亲率精骑冲击庸军之左翼,庸军不为动,再绕出敌阵,冲击其中军。庸军开阵故纵其入,迅即将其团团围住。再说燕军大队人马见主帅出阵,士气风发,个个跃踊,都说见敌不杀更复何待!他们不等朱棣袭击敌后便纷纷冲上敌阵。而庸军中火器齐发,燕军尽为所伤,不得不败下阵来。这时平安又率军赶到,与庸军相合,麾兵大战,燕王陷入重围而不得出。朱能、周长率番骑奋击东北角,盛庸等撤西南之兵前往抵御,燕王之围稍解,朱能冲入敌阵,奋力死战掩护燕王突围 。大将张玉不知朱棣已经突围,拨马冲入敌阵解救燕王,连连击杀数十人,终于被创而殁。盛庸乘势猛攻,擒斩万余人,燕军大败。

时天已大黑,张玉战殁,主力败北,朱棣竟然不知,犹力战不已。待抓到两个敌兵,才得知燕军步军已退。朱棣也仓皇退兵。

第二天,两军又战,兵败如山倒,燕军再大败。败退的燕军便向北撤去,散乱的军伍辎重迤逦数十里之遥,烟尘滚滚,旌旗披靡。朱棣以百余骑殿后,官军步步紧逼。朱棣按辔搭弓,射其先锋,且战且退。及至高煦领华聚等来援,击退官军,朱棣方得逃脱 。燕军西北上馆陶,亟回北平。这时,盛庸已将军情驰报真定,吴杰、平安遣官军四出邀劫溃退的燕军。战争是残酷的,燕兵为官军所获,往往有被披面、决目、刳心、剖腹者,就在一个多月前,燕军夺了沧州城,不是在一夜之间就坑杀了三千官军吗?弱肉强食,夫复何言!

燕军退至馆陶已是腊月二十七日,后有追兵,前有拦截,从馆陶到威县数十里之路燕军竟然走了两天。到达威县已是正月初一。驰骋沙场,马革囊尸,方显出军人之壮勇,而值此辞旧迎新之时,燕军却无此豪情。这时离北平还有近千里之遥,他们必须冲过强敌的防线,才能获得生的希望。燕军退至威县,正遇上真定的官军两万兵马前来拦截。这时燕军已从仓皇混乱的溃退中稍稍缓了过来,溃散的军士大多回到自己的营阵,各级指挥系统也渐渐地恢复,朱棣又可以施展其指挥才能了,他将数千精骑埋伏于沿路,自率十余骑逼近敌军,装作是走投无路的样子。他勒住战马,对敌军喊:“我常获尔众,即释之。我数骑暂容过,无相厄也。”敌兵声称:“放尔是纵蝎。”他们不知是计,拍马而前,准备捉拿这个穷蹙的叛贼首逆。朱棣且斗且退,将追兵引入伏中,围而歼之,燕军方得夺路北上。

正月初五,燕军在深州再次击破平安、吴杰率领官兵的拦截。终于在正月十六日回到平北。东昌之役,燕军精锐丧失几尽。朱棣起兵三年来,兵败未有如此之惨者。此战之后,盛庸军声大振,建文帝亲自为之享庙告捷。据说,东昌之捷实为王度所谋划。王度,归善人,字子中,少力学,工文辞,以朋德荐为山东道监察御史。王度有智计,盛庸代景隆将军北伐时,王度便向盛庸密陈便宜,终于有东昌之捷。其后,景隆还朝,建文帝赦其罪而不诛,反而予以重用。李景隆竟为忌功而谗间盛庸,王度亦因而见疏, 终至事不可为,那都是后话了。

夹河之役

正当前线东昌取得大捷,壮士们奋勇围追堵截叛贼朱棣的时候,建文帝正在为“凝命神宝”的告成举朝庆贺,“凝命神宝”是一块两尺见方的青玉大印。相传建文帝为皇太子孙时,曾梦见神人传达天帝之命,授以重宝。建文帝刚一即位,有位使者从西方而还,献上从雪山上得到的一方青玉。这青玉两尺见方,质理温栗,实为世所罕见。建文帝后来宿斋宫又梦见天神送宝的事,突然惊醒。于是他便命工匠将此玉琢为大玺,精刻细镂。从建文二年正月至今费时一年,始克完成。其印文是建文帝亲定,为“天命明德,表正四方,精一执中,宇宙永昌”十六字。自洪武建国以来,朝廷各宝玺大多四字,如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等,其他敬宗庙用“皇帝尊亲之宝”,赐守令用“敬天勤民之宝”,求经籍用“表章经史之宝”,已为异数。此凝命神宝之作,实为特例。但十六字之宝却也并非建文朝的发明,宋徽宗政和八年所做的“定命宝”,其文“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亦十六字。然而宣和年间,蔡京用事,有此夸张之举不为奇怪 ,而不久有靖康之祸。如今方孝孺号称正学,黄子澄等忠勤为国,竟在遍地烽火、国事难卜之际有此虚妄之举,实令人有所未安。

建文三年正月初一日 ,建文帝率领群臣告天地宗庙,御奉天殿受百官朝贺。奉天门内外,旌旗蔽天,仪仗林立,鞭炮、鼓乐齐鸣,百官俯伏跪拜,万岁山呼之声上干云霄 。建文君臣们仿佛如此一来,便真的受了天命,从此之后便会宇宙永昌了。不过,果真不久前线便传来了东昌大捷的消息,君臣上下又免不了一通祭享天庙,告东昌之捷的庆贺典礼。与此同时,既然强敌败北,朱棣旋师,原为缓其师而罢免的齐泰、黄子澄,当然要公开恢复官职了。一时朝廷上下一派喜气洋洋。

再说燕军兵败回到北平,自然要对东昌之役做一番检讨。诸将以东昌无功,纷纷免冠顿首请罪。面对俯伏在地的大小将校,朱棣深为他们的忠诚所感。他请大家都戴上帽子起立还坐。他说:“其失在予,非尔等所致。”然而他并不是分析东昌之役中指挥上的得失得非,却指出其失在于督责不严,骄纵过甚。他说:“予以尔等皆心膂之士,骁勇善战,爱惜才难,每有小过,略而不问,驯至违律,废弃前功。譬如父母养子,骄爱过之,纵其所为,久则不听父母之命,此岂子之罪哉?胜负兵家常事,尔等但勉图后功,若复踵前辙,虽欲私宥,公法难原,天地神明,亦所不容矣。”慈爱中有威严,督责中有激励,诸将不觉惶恐自责。朱棣知道该怎样在失败中保锐气,更懂得如何收拢人心,使其为之效死。他说:“胜负固兵家常事,今胜负亦相当,未至大失。所恨者失张玉耳。艰难之际,丧此良辅,吾至今寝不贴席,食不咽也。”朱棣说到此不禁动了真情,流泪不止,诸将也无不流涕,低头不敢仰视。

二月初七,朱棣命僧人修佛会祭奠阵亡将士,朱棣亲临,含泪宣读了自己写的祭文。祭毕他说:“奸恶集兵,横加戕害,图危宗祀。予不得已起兵救祸,尔等皆摅忠秉义,誓同死生,以报我皇考之恩。今尔等奋力战斗,为我而死,吾恨不与偕。然岂爱此生,所以犹存视息者,以奸恶未除,大仇未报故也。不忍使宗社陵夷。令尔等愤悒于地下,兴言痛悼,迫切予心。”说着,朱棣将身穿的袍子脱下,当众焚烧了,诸将马上上前劝阻,朱棣不听。他说:“将士于予,情意深厚,予岂能忘。吾焚此以示同生死。死者有知,鉴予此意。”朱棣焚罢,虽恸不已。诸将士也都悲哭不止。朱棣焚袍与曹操因坐骑踏麦田而割须一样是在故作姿态吗?即使是,其中也不乏痛切的自责,朱棣焚袍是与刘备在长坂坡摔阿斗一样而在作戏吗?即使是,其中也不无对将士的深情。观者无不感动,阵亡将士家属无不流泪。他们说:“人生百年,终必有死,而得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