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上午咖啡下午茶读后感想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卢非易:苦东西,与好朋友分享(1)

英国重茶轻咖啡

印象中的印度人都是喝茶,特别是奶茶。萨吉亚提雷的电影里处处可见。英国人设东印度公司,最大宗产品就是茶,加尔各答和孟买既是转运地,当然也喝茶。不过印度茶比英国甜得多,奶味又重,简直不像在喝茶。这可能和印度人嗜甜有关。印度馆子里的甜点和中东糕饼店的甜食,不仅做法像,而且一样甜得叫人没法下口。

其实印度人也喝咖啡的,咖啡从埃塞俄比亚开始,沿着印度洋传至中东和印度,时间远比茶传到英国要早。到现在,南方印度还喝着咖啡。这或许和产地有关,咖啡算是热带植物,必须又热又湿,海拔又高的地方才种得出好咖啡,难怪哥伦比亚、巴西的咖啡举世闻名。

南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也出咖啡,可惜质地差一些,可能是产地海拔不够高。

英国可能是西方少数重茶轻咖啡的国家。午茶那一套,优雅得近乎繁琐的仪式,几乎成了帝国遗风的象征。英国人骂顽固的保守派为“硬得像柏油路沙砾层的保皇党”。而这些保皇党出现在讽刺漫画里的造型,经常就是礼帽、雪茄及身倚午茶桌旁。

午茶几乎成了英国人的刻板印象,美国电视里出现英国人角色,多半都要安排她喝上两杯茶,比如珍·西摩儿。高傲的英国人混迹美国,也还是坚持喝茶,一再声称自己没法享受咖啡。

咖啡馆像大学

英国人其实是喝咖啡的,至少在十七八世纪是。当时,咖啡被认为是哲思饮品的民主的象征。伦敦的咖啡馆充斥着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只要花上几分钱,人人都可以踏进烟雾弥漫的咖啡馆,处处听见丘吉尔或萧伯纳式的英国机智隽语,所以咖啡馆又被称作是“一分钱大学”(Penny Universities),并且有文为证:“大学之伟大,吾思莫如于此,入此地可身如学者,惟仅费一文钱。”

20世纪60年代的台北咖啡馆流行情人座,在压抑的环境里提供亲密空间,这其实可以远溯至十七八世纪的英国咖啡馆。当时的咖啡馆为求有别于一般乡村酒肆的散座一室,特别隔出一排包厢座。今天纽约一些老式卖咖啡和欧式早餐馆子,也还保留着这种包厢设计。侍者穿梭其间,续添咖啡。旁边有个镶铜边的小盒子,上镌“保证机敏”(To Insure Promptness),翻成今日现行语言,就是小费的意思。这也是给小费这种阶级社会恶习的起源。英国咖啡馆一直流行到皇家股票交易所的时代。股市经纪人一下班就往咖啡馆去,一直到今天,伦敦交易所的职员还被唤作“侍者”(Waiter),像咖啡馆的跑堂一样。

可惜东印度公司出来后,大力推广喝茶。因为一则冲泡容易,在家只要烧上开水就行,不像咖啡,又焙又磨又煮;再则是经济上划算,有殖民产地可以剥削,船运又快捷方便,不像从中东亚洲进口咖啡那样昂贵麻烦。

文化随着经济走,咖啡文化在英国算是完蛋了,只剩下一些咖啡馆,让学者当做是“后复辟时期”英国建筑来研究。

英国咖啡没落,爱尔兰倒还保留一点成绩,至少翻开饮品单,还可以发现“爱尔兰咖啡”。“爱尔兰咖啡”的特色在加入了一小杯的威士忌,想必是强调祛寒保暖的功用,就连特别盛用的高脚杯也都是先温过的。

爱尔兰又冷又湿又多雨雪,冬天不喝点酒就没法在路上走。电影或文学作品和俄国的一样少不了有几个酒鬼混在里头。

美酒加咖啡

咖啡里头加酒,其实并不罕见,欧式咖啡比如Cafe Brulot就以加白兰地著名,效果一样刺激,并且还甜一些,尤其又放进肉桂丁香橘皮,小小一杯不加水,浓缩得像喝川贝枇杷膏。

从前国语歌里有一首情歌《美酒加咖啡》,大概是作者自我推想,取其又苦又醉人的可能性,不知道真正加起来的结果是甜得恼人。

20世纪50年代台湾还在美军文化的影响下,美式咖啡就算是顶尖时髦,还没其他啰哩吧唆的讲究。

卢非易:苦东西,与好朋友分享(2)

咖啡加肉桂还有一款,叫“帝王咖啡”,有时也叫“东方咖啡”,大概因为肉桂是从中国和中南半岛传去的关系。做法是将肉桂条泡入咖啡一小时,喝起来像加了一味不知名的中药。

肉桂在中国烹饪里用得不多,就是用了也大都食而不察。到了西方,肉桂反倒流行起来,特别是制作糕点,几乎都少不了它,比如肉桂苹果糕。花草茶里也少不了肉桂,甚至酒里也有可能。有一次到加拿大卡尔格利滑雪,赫然在圣诞节蛋酒里,发现一段肉桂条。

咖啡加八角

咖啡加料,顶多就是糖和牛奶,像加肉桂这一类东西,简直就是创举。不像花草茶,什么都加得进去。这可能是因为咖啡本身味道已经很强,很难另添风味。不过勇于试验的还是不少。纽约格林威治村一家著名乐馆“蓝调”的对面,就有一家咖啡屋以口味多款著名。

这家咖啡屋以老旧的纽约时报糊墙,映着昏黄灯泡,透出纽约客老气横秋的气派,吸引一堆日本观光客排队。我们每次光顾,一定要点个不同名字的饮料尝鲜,边喝边猜成分。有一次喝到一种熟极却无从说出的味道,结果在杯底找到了答案——中国菜里常常用的五香八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