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抖音上为什么不能说钱 > 第8部分(第2页)

第8部分(第2页)

法不责众,而且贪婪的欲望从来不会被法律吓住。魏文帝采取了严刑峻法,也制止不了民间的货币“缩水术”。

最后他只好召集群臣讨论,决定重铸五铢钱。此后,曹魏就一直使用五铢钱,老老实实,没有起过铸大钱、将五铢钱变相贬值的念头。

曹魏的老百姓有福了,安居乐业了不少年,诸葛亮就是再狡猾,也啃不动魏国的铁打江山。

这就是统治者守规矩的好处,你规矩,老百姓也就规矩了,天下自然太平,没有什么人闹事,在对外战争中也能同仇敌忾。

西汉初年有个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叫做贾谊,曾经提出过一个“法钱”的概念。他说,钱也要符合规矩,轻重一样,质量要有保证。反之,就是“奸钱”。这是他给当时的统治者汉景帝上的一课。贾谊反对民间随意铸劣钱,可惜汉景帝没听。

这个概念,是曹丕接过来实行了,所以三国里他治下的疆域,货币状况最稳定。

不过,魏国的五铢钱,在形制上完全模仿汉五铢钱,只有极细微的差别。怎么辨别魏五铢钱?这问题,大概就连马未都先生也很头疼。

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里最“仁义”的刘备。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但那收买的是赵子龙的人心,对老百姓,他不大在乎。

他在攻取巴蜀的时候,军用不足,就开始打老百姓腰包的主意,铸造了“直百五铢”,一钱顶一百钱。

这一家伙就把军用凑足了。

后来刘备在巴蜀也称了帝,自号“汉”——这已经是第三茬“汉朝”了,后世称之为“蜀汉”。蜀汉的货币,除了“直百五铢”继续流通外,还有其他的货币,也是一钱顶一百钱,名目有“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都是大钱。看它们的名称就知道,铸钱的动机压根就不怀好意。

在刘备统治地区所铸的钱中,有一种钱很有历史意义,就是“犍为五铢”。

“犍为”两字,要念成“钱为”,是四川的一个地名。犍为当时是巴蜀的商业中心。当地所铸的钱背后有一个“为”字。这是我国方孔圆钱中最早铸有地名的钱币。

这种“犍为五铢”,也是一当百的“大钱”,而且逐渐减重,越铸越轻

铸大钱,实际上就是将正在流通的那些货币贬值。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比方民间的资金总量有一万钱,我刘备铸一个大钱,规定能换你老百姓一百钱,那么我只要投一点资,铸一百个大钱,就等于也拥有了一万钱。可是社会财富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万钱。

放心,我忙乎这一通,不可能是跟你们搞了一场“零和博弈”。等到我铸造的大钱全部进入流通时(兑换五铢钱或者购物),你老百姓手中的那一万钱,就等于贬值了一半。

第六篇 钱也有一部“三国演义”(4)

而贬掉的价值,是不会蒸发的。到哪儿去了?到我刘玄德的腰包里来了。

这是多好的幻术!财富真就能无中生有。

刘备的“直百五铢”一开始还铸得挺大,一枚有8克以上,后来因为要节省,越铸越小,到最后竟然只有克,连一铢的分量都不够了。

可是他在铸钱时,还是感到原料严重不足——小国寡民嘛,资源有限。于是下令把民间的铜床架子也都毁了,统统拿来铸钱。

——咱们砸锅卖铁,也要跟姓曹的斗!

为了汉朝的复兴大业,老百姓们,你们也就出点血吧。

说完了其实并不仁义的刘备,咱们再来看东吴。

东吴就更厉害了,孙权铸的钱,叫“大泉五百”,一钱顶五百钱!当时铸钱也是铜不够用,孙权就命令民间献铜,酌量付给报酬。

后来越搞越厉害,又出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满手都是大钱,找零都没法找。再说,好好的五铢钱,就换成这些“冤大头”回来,谁干?

东吴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反应激烈,坚决抵制,就是不用你这个“大泉”。

孙权还算明智,见此情况,下诏不再铸大钱。已流入民间的大钱缴还官府,官府按比值兑换五铢钱,以此来减缓官民对立情绪。但政府有时候也会装聋作哑,实际上有很多大钱并没有被收回。

蜀、吴的领袖在铸大钱的时候,总要有个堂皇理由,不然就很显得自己太无赖了。铸大钱的理由当然有,就是小钱不值钱以后,用起来太不方便了。

经过黄巾、董卓之乱,处处经济凋敝,五铢钱随之狂贬,百姓去买一点东西,要背上一麻袋钱。

当然了,蜀、吴铸大钱的初衷,除了想搜刮点民财外,可能也真的有想方便流通的一面。但是只要铸一次大钱,老百姓就要被剥一层皮,这是铁定的。

那时候的“扑满”,可能都没人用了。你存进去一百钱,放上一百天,钱没变,市场的东西也没变,可是等你取出钱来想买东西时,一百钱就只能顶一个钱用了。

越穷,就越买不起;越买不起,过一段时间就更穷。恶性循环,生生不已。

——这就是很多人认为“傻瓜才存钱”的原因。

人们宁肯把钱拿去干更傻的事,也不愿意存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