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此次科举,共有一万七百二十五人参与,历时三日,考试已全部结束。”
十一月初三那天,崔长青寻到陆渊,汇报考试结果。
陆渊听完,不由满意点头:“不错,能有如此多的士子前来,看来此番我们的准备没有白费。”
一次科举上万人参与,这等盛况,纵然是越国的临海郡与豫章郡,也不是年年都有的场面。
那两郡倒也并不是凑不出这么多秀才来,主要是并不是每个秀才,都有把握参与科举后,就能够中举的。
因此,很多家境不富裕的人,往往会准备数年,才会去参与考试,以求一次中举。
如今陆渊能够凑出如此多的士子,主要还是时机特殊,南海、宁海两国的操作太过奇葩,同时他这边给出的官位太多了,实在太诱人。
这种种条件加起来,才造就了此时的盛况。
崔长青也很是高兴,新朝有此盛况,能有如此多的士人参与科举,无不说明了长沙国的国运昌盛,人心所向。
不然你要是换做南海、宁海任意一国,你看有没有那么多人,跑去参加科举。
欣喜之下,这位国朝左相也问道:“如今科考已毕,此次科举,该录取多少新科举人,还请大王示下。”
考完试后,就要阅卷批卷,然后从中选出优者,确定谁能中举。
而那些读书人中举之后,是可以去做官的。
也就是说,陆渊录取了多少人,那就要给多少人安排官位。不然人家来你这里考试,结果考完了连官都没得做,人家考的有个什么意思?
那你长沙国与南海、宁海二国,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这个录取人数,学问大着呢?
陆渊想了想,摆手道:“此次录取人数,就定为一千人吧。”
在外界之中,一直纷纷传言,长沙国内官员稀缺无比,各部门都只是处在搭起架子,都无法正常运转的状态中。
其实吧,这个传言倒也不能说是假的。
但外界所说的,官员缺口达到一千七百余人,这便就是夸张了。
在没有开国前,陆渊哪怕一统九府,缺乏的官员也只不过九百余人。
开国之后,官员缺口多了点,但最多也不过缺了一千三百余人。
如今经过数月的筹备、补充、调整,这一千三百余人的官员缺口,早就被填补了许多,此时所缺官员,也就差不多一千人左右了。
此次参与考试的士子有万人,从中录取一千人,差不多十人取一。
虽然录取率不算很高,但比起朝廷往年科举,几十人中选一,依旧是强的很多了。
而一次录取一千人,此等规模声势,也足以震撼人心了。
崔长青作为左相,自然清楚国内官员缺口,对于陆渊选定的录取名额,也没什么意见,点了点头后,就道:“既然如此,那臣稍后便回去,吩咐几位考官开始阅卷了。”
“嗯,去吧。”陆渊点了点头,然后摆手让崔长青下去。
阅卷的事情,是他们这些考官的职责,不用他这位大王来烦恼。
自己只需定下录取人数,决定有多少人能够中举就行了。
相比这个,陆渊还有其它事情要忙着处理。
……
等崔长青走后,陆渊拿起了一份军报,然后皱眉看了起来。
这是今日刚刚送来的军报,是他那位弟子周青,遣人快马传来的。
上面只记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天前,受上官明所邀,周青帅领处在江南之地的最后四万大军,与朝廷兵马一同渡河。
至此,陆渊派出去的十万北伐之军,已悉数渡河。
而朝廷那边的十四万兵马,除了留了一万人在巴陵郡城看管后路外,也都渡河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