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大和平的环境下,长沙国再想像原本那样,靠着战争开疆扩土,已然是不可能了。
因此如今长沙国的三郡十七府之地,这个疆域规模,应该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可能达到十几几十年。
这种情况下,自然没必要大规模选拔官员了。
今后每年年末举行一次科举,选拔十几几十人,用以补充官员缺额,将变成
如此一来。
错过了这次恩科,错过了这最后一道快车,今后再想要做官,那就得和上万人竞争,那十几、几十个名额了。
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如今上万人竞争八百个名额,那难度能一样吗?
因此在想通了这点之后,凡是有点长远眼光的读书人,都开始朝着长沙城蜂拥而来。
长沙立国后的最后一波红利,没有人想要错过。
因为此次错过,今后可能就真的再难拥有,再也做不了官了。
在这种大趋势下,长沙城在大王婚礼结束后,喜庆过后,在大量士子涌来的情况下,又开始了纷纷扰扰,城市喧嚣。
而在这氛围下,长沙国的声势,再度被推上了云巅。
议政殿。
陆渊此时正在接见着自己的左相崔长青。
“大王,此次科举,共有两万一千人报名。据统计,这些人内,宁海国士子有四千人,南海国士子有六千人。
我国内,原洞庭郡籍的士子有三千人,原江北襄阳郡籍的士子两千三百人,汉中郡籍的士子四千四百人,西川郡籍的士子五百人。
如此三国士子相加,有两万余人。
此般盛况,便连周、梁、越三国,也少有闻之,天下极盛矣。”
崔长青汇报着科举的准备工作,待说道报名人数时,整个人都难以把持,兴奋的脸色通红。
一次科举两万人参加,这种盛况,周、梁、越三国,都少有见到的。
因为三国科举,都是在各郡举行,基本上不可能将全国士人,集中在一城参加科举。
而这点长沙国却做到了,达成了一项领先成就。
可以想见。
等这次科举盛况传出去后,天下人对长沙国的印象,对长沙国实力的看重,必然会大幅提升。
这是对长沙国格,国际地位的提升,都极为有益的事情。
甚至除去这些关于声名、国际地位提升的好处外,单是长沙国内,就有上万士子这点,也依旧让人振奋了。
这代表着仅靠长沙国如今的人才储备,已经足够这个新生的小王国维持下去,不用有人才贵乏的忧虑了。
看着后辈层出不穷,源源不绝,没有传承断代的危机。
这对于崔长青这种已经是个老人,并且已经把长沙国,当做自己毕生事业奋斗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好消息。
所以这种种综合下来,令这位当今长沙国内文官第一人,甚至隐隐是文坛第一人的左相,格外的欢欣鼓舞。
不仅干活更有力气了,甚至就连容貌,都仿佛年轻了几岁,全身都是用不完的活力。
“既然聚拢的士人如此之多,那我等此次,就更要用心办好这次科举了。”
陆渊听完崔长青的汇报,心情也颇感振奋,此时道:“此次科举,天下各国、地方各郡,皆心向我长沙国,所以才会殷切赶来。
这些人,皆是一时之俊杰,于地方颇有学识名望,乃地方安稳之基石也。
这样吧。
前次本王北伐,令不少士子在长沙城中拖延时日,迟迟未能科考。
此是我的不对,需给这些士子一个补偿。
今次次恩科之后,不论中举与否,凡是报名参加的士子,皆以本王的名义,赠予十两路费,令他们回家路上能更顺风些。
钱虽不多,但也算是我长沙国,是本王的一点心意了。”
十两银子,对陆渊来说,确实是真的不多。此次参加科考的人,也就刚刚两万出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