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走过西藏在线阅读 > 第20部分(第2页)

第20部分(第2页)

索县县城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平坝子上,海拔刚及四千米,有小片柳丛生长。赞丹寺只修复了一座红宫,形单影只地高耸在平坝子中心的雅拉山上。位置与形态酷似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赞丹寺活佛吉卓,四十几岁年纪,很富态,很厚道,很开通。去年我在那曲地区政协会议上认识了他。当吉卓活佛谈到即将举行的酬神舞的规模是整个那曲目前之最时,我的兴趣被撩拨了起来,便试探着询问能否拍成电影。对这种请求吉卓活佛不会拒绝,但他仍然思索了一会儿,矜持地答复:“不反对。”

后来证实他合作得很好。当得知场地定在索县小学院坝里时,导演认为很不理想,请求另选场址。吉卓活佛与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喇嘛商量一番,表示同意。摄制组东奔西跑,终于确定在一处高峻的断崖前,以雪山蓝天及赞丹寺红宫为背景。不久便听说那断崖是天葬台,唯恐犯了什么禁忌,但古卓活佛与那几位老喇嘛又商量一番,再次同意。此后拍寺庙经堂里的念经场景,拍寺顶景物,都是有求必应。

沿陡竖的木梯爬上寺顶,可以俯瞰雅拉乡毗连成片的藏式平房。雅拉乡大约是整个藏北最大的一个村庄。村前有宽阔的河谷,远方是圣洁的皑皑雪峰,太阳明晃晃地照耀。一丝风也没有,一只巨大的雄鹰在山侧盘旋,双翅舒展,纹丝不动。以纯蓝天幕为背景,在寺顶仰拍吹法号的镜头,两管丈余长的法号仰天长吼,吹号的小喇嘛们嘴角都渗出了血。

传统的宗教舞蹈在赞丹寺已中止三十年了。今年首次恢复,四乡为之轰动。邻近的巴青、比如几县的农牧民都赶来观摩。如同所有宗教活动一样,这类神舞的形式感极强,结构与情节全部仪式化,节奏极其缓慢,表演者傲慢地我行我素,极少与观众情感交流,夸张了作为神界的优越感。

藏历年前的三天,是酬神舞蹈的三天。每一天中的舞蹈内容及程序基本相同。从凌晨一时开始,全寺喇嘛集中在红宫的经堂念经,直念到清晨九时。随后喇嘛们爬上敞篷大车,沿山路蜿蜒而下,进入场地。场地上事先已搭起帐篷,活佛与高级喇嘛面南而坐。深红色的帷幕隔开前后台,十位执鼓击钹的喇嘛在红幕前就坐。十面直径一米五左右的大鼓竖起一字儿排开。两位老喇嘛盘坐在显要位置,以鼓钹作指挥并自始至终唱诵似歌非歌的经文。其声犹如低沉的洪钟,集结了脑、鼻、胸腔、丹田以及灵魂的共鸣。

两个戴着裸露着牙齿的白色面具的白衣少年出场,担当“打扫舞场”的准备工作。他俩手挥花棒,象征性地驱赶围观者。随后是“活佛舞”——这位活佛是全套节目过程中唯一不戴面具者,由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僧人扮演。“活佛”面无表情,矜持缓慢地舞之、蹈之。一举手一投足都力求高贵庄严。他正视察两少年选择的场地,终于认为此地适合众神降临,便在场地中央画一个神圣的三角符号。

“活佛”退场,随着坚定硬朗的“咚嚓咚嚓”的鼓钹声,降妖镇魔的“鹿”神上场。鹿舞刚健有力,动作幅度大,体现了与妖魔搏斗时的正气凛然。鹿神戴模拟的鹿头面具,上有两枝树权形状的鹿角。

以上都是引子和铺垫。此刻正剧开场。在诸位神只亮相之前,是法号的仪仗。两人合抬的两管镶金长号呜呜作响,与唱诵经文的人之声高度和谐,融为一体,在蓝天与雪山之间回荡。仪仗后紧随着寿星老人和几位童子。那老人头戴前额突出的硕大面具,喜眉笑眼,颤颤巍巍,那些童子们不断地向老寿星头上脸上撒青稞逗乐,老寿星迟钝地左躲右闪,招引来观众席上一阵阵哄笑。

十四位大神陆续出场,戴着饰有骷髅的面具,有的牛头马面,有的青面獠牙;彩缎服饰五色缤纷,富丽堂皇,长及地面的前襟后襟绣着狰狞的护法神脸谱图案。只有一个面具是白面菩萨,大约文殊。众神舞姿是超慢动作,扬起臂半天才落下,抬起脚又一个半天,观众们可以尽情观赏这不多见的光彩夺目的行头,以慰藉自己一年到头单调刻板的操劳。至于众神之舞的涵义似乎是次要的。我见那些动作缺乏确指性,连众神自己恐怕都难于解说——天界诸神有无穷尽的生命岁月,实在无所事事,无所用心。

终于,在众神圈内,四位身穿红白条纹服装、手指脚趾装备铁爪的骷髅跳起了“天葬主人舞”。轻松、诙谐。活泼、欢快,令观众眼睛一亮。虽说是骷髅形象,却一点也不恐怖,像四个极可爱的孩童。

其后仍是漫长而重要的众神之舞,消磨着过于漫长的时间。一副副面具遮住一张张悲剧的脸,令人感到神的生活不胜其艰。为了活跃气氛,自始至终贯穿着身着紫袍的黑面印度人的插科打诨。

酬神舞没有一句台词和唱词,除三两片断外,沉闷气息很浓,这与阴暗神秘的经堂氛围相一致,是力图远离人间的宗教所需要的。不由使人联想到宗教本身似乎就是一幕富于表演性质的人间剧。

赞丹是藏语“檀香木”之意。指经堂内两根珍奇的檀香木柱。赞丹寺是著名的五世达赖时修建的。建寺之先,推行格鲁教的固始汗曾扫荡了邻近地区五座噶举派'注'寺庙和本教寺庙,把五寺寺宝和法器作为赞丹寺的资产。这也反映了五世达赖振兴宗教,改革后的格鲁教派风靡全藏、遥居各教派之上的情况。该寺修建者是拉冬嘎宗旺丹,他曾为寺址之事请示过达赖五世,五世达赖很赞成建寺,并嘱咐他说,等你快到家乡的时候,会碰到一个往牛肚子里装血的人,他不会告诉你寺址;等见到背冰块的人,方可询问。

拉冬嘎宗旺丹依言而行。快到家乡时,他路遇一户正宰杀牦牛,遍地是血。便试探着请教,“寺庙建在什么地方好呢?”人家不理他。继续前行,碰上一人背着冰块,他又问,“寺庙建在什么地方好呢?”背冰块的信手一指:“就建在前面那座山上吧。”于是赞丹寺就盖在雅拉多的石山上了。

索县政协的丹木振讲了赞丹寺建寺史。由于没找到翻译,丹术振汉语藏语加比划,我就将自己理解到的记录于上。这是很糟糕的一段记录文字,真实故事可能要生动得多。

赞丹寺从前享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有人千方百计找来一张几经翻拍的照片,格局与气派果然是布达拉宫的仿制品。可惜几经动乱被夷为平地,近年来刚修起一座红宫,白宫正在筹建中。要恢复那座鳞次栉比的寺院,非多年之功不可。

历史上赞丹寺曾遭火灾,烧掉了五世达赖颁给该寺的法规,七世达赖重又补发了一份。并对前往拉萨禀报灾情的二位喇嘛说:寺庙遭灾,肯定有些困难。、库房里有一排木箱,你们随意挑两个带回去吧。

第一个喇嘛挑了一个分量最重的箱子,打开一看是酥油灯和净水碗;第二个喇嘛考虑了一下,挑了个最轻的,打开看是十三幅唐嘎'注'。这些唐嘎后来就成为赞丹寺寺宝。寺宝中还有一件五世达赖的袈裟,一枚从山洞里掘出的“伏藏”海螺,该寺第一代夏仲活佛传下来的铜钹。

直到公元一九五九年,赞丹寺遭到一次毁坏,成为战斗据点,两枚炮弹在寺庙里爆炸——但这并非致命伤。毁灭性的一击在一九六七年,它与藏北百余座寺庙一起惨遭覆亡命运。既可载舟亦可覆舟的为数众多的信徒们参与了这场不可思议的非常行动。昔日高高在上、悲悯下世的寺院,一度自身难保。

赞丹寺就这样神话般地消失了,雅拉山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佛像和法器部分送往地区,部分留在县上,部分流于民间。那些绸缎制作的经幢挂幡缝缝连连做成厚厚的大篷布,覆盖在县府温室的玻璃顶上。蔬菜年年很茂盛——去年这个温室被突如其来的一场冰雹砸得粉碎。有关这场雹灾的消息在短短几天内传遍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