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走过西藏在线阅读 > 第22部分(第2页)

第22部分(第2页)

战局陡然间发生了变化。当时川藏公路尚未通车,从昌都通往拉萨的三条运输线中,丁青——巴青是最重要的一条线。为保证运输线的畅通无阻,维护宗解放委员会的权威,我们正式向西藏军区报告,要求歼灭土匪,并通过西藏军区请示总参批准。

禾尔加色旗帜鲜明地站在我们一边。他决断地表示,这些人已难挽救,我同意消灭他们!

格桑罗布名义上是禾尔加色的义子,实际上是禾尔加色的私生子。他投靠了陈斗后做了许多坏事,禾尔加色多次劝阻他不听。在关键时刻,禾尔加色决定大义灭亲。

在等待上级命令期间,我们按兵不动。土匪就在距我们八百米处扎寨,大摇大摆地在河边烧茶。

黄眼珠的宗本益西土登很活跃,多次邀请我们的翻译老唐吃饭。席间时常故意漫不经心地随口问问:陈斗的问题咋个处理呀?

老唐是川西德格人,警惕性还可以,就说些假话搪塞他。陈斗一直也没能发觉想要消灭他的意图。

直到一九五二年六月十日,才得到总参的批复:对陈斗匪帮坚决予以消灭!我五十二师骑兵侦察连经过周密准备后,采取远距离奔袭的战术,于六月二十二日夜一举占领朱角山顶制高点,秘密包围了匪巢,于二十三日拂晓五时三十分发起进攻。

陈斗从梦中惊醒,急忙提枪与格桑罗布奔向制高点,一排子弹射来,他俩又慌忙返身潜入一个隐蔽的工事。

战斗进行得很顺利。七十多名土匪已有三十人被歼,其余均被俘虏。但清查时未发现匪首陈斗和格罗桑布。搜索中,侦察连机枪手老陈被陈斗一枪击中,牺牲了。藏文干事向掩体喊话劝降,陈斗拒不投降,继续开抢射击——事已至此,没什么可说的了,我们迅速结束战斗:击毙了陈、格二匪。

活活余部十多人为骑兵连当向导,参加了战斗。战斗结束时,他们强烈要求砍下二匪首级及右手挂在索县示众。

同时,禾尔加色也前来视察了战场。事前,我曾一再劝阻他,但他执意要来。结果,他看到了两具无头无右手的尸体,落了几滴泪,长叹一声说,这孩子跟土匪学坏了,我已尽到了教育的责任,他终不听劝,这是他罪有应得啊!我现在只能再为他念一次经,让他来世修个好人……

在消灭陈斗的现场,我们发现了溅满了泥的几十页信,问是谁写的,禾尔加色厌恶地说:益西土登。后来这位宗本无法待下去了,要请假回拉萨的家里探亲。行前居然好意思要求我献给他一条哈达,并派人送他到城外。当然“,他这一走是不打算回来了。

流散在朱角一带,曾助纣为虐的陈斗残部二百多人纷纷向我缴械投降。四方百姓载歌载舞欢庆解放,从此能睡安稳觉了。

至于那位决意嫁给活活的女人也有结局。活活死后,她就跟活活二十多岁的养子做了夫妻。活活的养子事前曾向我汇报过这件事,原因很简单,他认为不能丢下寡妇不管,那样太不仗义了。

崔善才缓缓讲述着他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这一段落,山东口音很重,只是常把“怎么办”说成“咋个办”,也算是在成都生活三十年的痕迹了。应我的要求,他取出当年担任巴青县军事代表时的照片。照片已经黄旧,但那上面瘦高的年轻人很精神,胸前就挂着那枚渡江战役纪念章。

咳,我总是听见敲门声,刚才我还以为又听错了呢——他若有所思地说着,眼神有些迷茫,思绪仿佛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从索县城到巴青县城仅三十公里,乘车沿巴青河东行,越过一大片草坡牧场,大半个小时就到。在地广人稀的藏北,两座县城居然成为近邻,只好说它显示的是莫名其妙的随意性。

巴青这地方,历史文化很独特,是目前西藏境内少有的本教集聚地,县境内清一色本教寺庙。巴青从前有个名字叫“扎青”。扎青——“大帐篷”。作为头人权威的象征,从前本地的部落头人有一顶顶大无朋的牛毛帐篷。后来该头人渐渐衰落,继之而起的一位新贵仿做了一顶,登上头人宝座。现在中年以上的巴青人都曾见过那顶约可容纳千人的大帐篷。还记得帐内有一排小房,房前两座大灶,有四人抬不动的大锅。同在帐内讲话都要高声呼喊。六十年代初还在帐篷内放过电影。

这真是一项特殊建筑,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一切全靠手工体力的时代里,这件工程的工作量及其意义,一点儿也不亚于当今文明社会一座大型公共建筑。今天走遍全西藏,再也不会见到如此排场的帐篷了。

象雄王国兴旺发达时,从西往东横跨几千公里的藏北。象雄三部分俗称“普吾、巴尔、穹布则中”。普吾位于冈底斯一带,意为“源”,巴尔即文部达尔果,意为一中间“;穹布则中,在今丁青县六头山,意为”下方之门“。巴青与丁青相邻,也属下方之门'注'。霍尔之前由穹布一家统治这一方,穹布三兄弟分掌三部落:穹布、那如、赛如。

元忽必烈后世子孙中,有七人前往萨迦'注',大约迷失了路流落此地。当地人见他们骁勇异常,骑射技术超群,便拥戴他们为王。此后六百年来霍尔家族便世代继承王位。本来蒙古人信奉喇嘛教,而当时的萨迦王朝也将全藏所奉喇嘛教推向一个高潮,本教已被贬斥到边远区域诸如巴青、丁青一带,不知这些元皇族怎样就入乡随俗,不仅改信了本教,且王族每一代人中都要派出一人出任本教大寺罗布寺活佛。巴青所在的三十九族地区,数百年来历经“蒙”、“汉”、“藏”时期,征战、厮杀、反抗、血洗,与沉寂岁月相交替,一幕幕历史剧惊心动魄。从外观看来,今天这片群山环绕的牧场已不见往昔遗痕;但稍稍深入一下,便隐约可见本教原始而生动的巨魂正翱翔于巴青精神世界的领空。

我在巴青呆的时间很短不说,最重要的是,迟到了两天错过了一个难得之机:坐落在县城附近的巴仓寺前天火葬了本寺三岁小活佛。听说仪式比较隆重。央求巴青的几位藏汉族朋友带我参观一下巴仓寺,顺便讲讲本教和火葬的事儿,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对此毫无兴趣,并为我对此地落后面的猎奇行为感到不悦。唯有县委领导人之一的嘎玛永丹例外。我们从文化角度看问题,而朋友们习惯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嘎玛永丹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巴青的历史、宗教及文化现象。

巴青火葬习俗,是西藏多种丧葬仪式中最奢糜的一种。近几年来随着宗教政策的开放更是热闹非凡。虔诚至极的人们为一位亡故亲人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搞一次火葬,根据各家财力,耗用人民币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以至上万。

准备工作一般进行半个月到二十天。选用上好的四方柏木料锯成板子,大小、长短、宽窄及数量各有规定。在板子上涂满黑墨,用金粉在板面书写经文。然后与长条经书捆成一捆,共一百八十捆备用。书写经文的金粉不宜从商人处购买,须用纯金块细细加工研磨。

在火葬场地用草皮坯砌成房子大小的围墙,内铺一层布,布上铺青稞。用粮粑做成数以百计的盘子,盛满供物后一行行摆均匀:一排酥油坨坨,一排绸缎片片,一排碾碎的红玉绿玉,一排糖块干果,一排风干肉条,一排糌粑做的酥油灯。总之死者生前所享用的一切都须随身携带。

尸体用白布裹好放进草皮围墙内,用数十上百斤酥油焚尸。大火一般持续一整天,围墙内的一切都化为灰烬。骨灰用布袋装好,有的保存,有的撒在神山顶峰,有的依据死者遗愿,有的则请教喇嘛。

活佛火葬后要保存佛舍利。

灵魂须过四十九天方能升天。这期间死者家人每天两次焚烧酥油糌粑为灵魂充饥,名之为“喂灵魂”。

要请喇嘛念四十九天经超度亡灵,所请喇嘛从一两个到数十个不等。本教徒一般念《却巴》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