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由于出身草根性,知识不多,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吃过许多缺乏知识的亏,深深地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
温州商人朱张金当初去俄罗斯做生意的时候,只带了一只计算器,学了几个俄语单词——“一、二、三、四、五、好不好、多少钱、行、没问题”。就因为语言不通,朱张金在生意当中吃尽了苦头。
后来,他到欧美去做生意,同样的事情还是没有避免。言语不通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就像聋子一样。1999年的冬天,朱张金到美国参加一个皮革展销会。当时,有一个加拿大的商人向他推销landcows(死牛皮),40美元一张,朱张金一听,心中大喜,他觉得这个价格实在太便宜了,因为,在美国,只有死牛皮才是这么便宜的价格,朱张金不知道landcows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他认为,死牛皮的英文肯定是deadcows,这个自己没听说过的landcows肯定是好皮。于是,他兴冲冲地从美国飞到加拿大去看货,结果大失所望。原来,landcows的意思就是死牛皮,死牛皮的英文就是landcows,而不是朱张金自认为的deadcows。
就是这么一个单词,让朱张金瞎忙活了好多天,浪费了许多交通及通信费。从此,朱张金下定决心要学习英语。如今的朱张金,虽然只是小学文化,但是,他的英语水平已经非常流利,在向老外介绍自己的卡森产品时,可以做到滔滔不绝。
浙商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草根性,因此,要发展,就要不断学习。
天外天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海南说:“我把学习称做充电、洗脑子,只有不断地洗脑,吸收新知识和养分,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发展壮大。”
余杭绿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月华认为,“学习无论对个人、对企业都非常重要”。他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怎样带好团队、怎样做战略,这些都对企业负责人提出了高要求,而我的策略选择就是不断地学习、充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充实了、思维开阔了,具体的管理实践也自然而然有所突破。我有个明显的感觉,以前是关门管理公司,是井底之蛙,通过学习后,现在则是打开门来管理,这正是学习所带来的。”
奥康集团的王振滔认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取决于这个企业是否是一个学习性企业。因此,作为企业的老板,自己必须一直在学习。他在北大读完MBA后,2003年起参加了中欧国际商学院总裁班的学习,后来又去长江商学院读EMBA。王振滔说,自己并不想赶时髦,更不想用文凭去装点门面,而是确实想学点东西,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的工商管理知识,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经营企业。
吴云前很欣赏狼的品质,他喜欢看一本名为《狼图腾》的书。“狼懂得等候机会,它的团队精神和忍耐力是非常强的。”吴云前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可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他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王水福也是一个热衷于学习的人,他不仅自己在浙大攻读EMBA课程,还让企业的几位老总及高管人员也读EMBA,王水福甚至在企业内部开办了一所西子联合大学,专供员工学习培训。他说:“要巧干,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前人和发达国家走过的路程,才能明了今后自己要走的路,才能在诸多诱惑面前学会取舍。”
华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力成说:
“企业家不一定要求是专家,而更应是一名‘杂家’。而作为一名‘杂家’,你必须广泛地获取信息,把自己所学、所懂的连贯起来,用于规划设计未来。说到底,这种预见能力其实就是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而这种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是直接来源于你的学习能力的。”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多年来练就的学习能力。比如,1997年恢复高考后,我是一边上班,一边上电大,学完了电子专业的大学课程,同时还出于好奇心函授学习了经济类的一些课程。1987年,我被推上厂长的职位时,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但在实践中必须‘无师自通’啊!于是,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再晚也要看完一大叠报纸后才睡觉。不但看新闻,还看专版;不但看经济专著,还看金庸的武打书;不但看书、看报,还看电视、听广播。要是每天晚上7点钟的新闻联播来不及看,10点钟的晚间新闻是必看的。除了这些,每天还要打电话与人聊天。有的老板总是害怕人家打扰,往往故意搁掉电话;但我每天至少要主动往外打出10多个电话。因为打电话也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现在,我每天还要抽时间上网浏览。这样,才能立体地、全方位地去接受和获取信息。”
2。不断给自己充电(2)
“当今已进入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的时代。无论你以前做过什么、学过什么,对于你以后可能都并不是很有用,你要跟这个时代同步,就必须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我认为,企业要保持基业常青,企业领头人的学习能力是否强,知识更新的速度是否快,学习的方法是否到位,是起关键作用的。”
“就我本人来说,除了每天晚饭之前锻炼一下,我基本上没有什么嗜好,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来学习。而学习不是说非要去上个学习班,大量的报纸、网络、专业文章,都是你学习的资源;跟一些比你水平高的人一起交流,也是一种学习。”
001天线的项青松因为当年没读多少书,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现在,他每天坚持学习2~4小时,每隔一两天就要写一篇文章。
他还攻读了社科院工商管理的研究生,考试得了第一名,论文得了一等奖。在001,坚持执行“五天工作,一天学习”的制度,公司还出钱让每个员工学习专业知识。
谈起知识的重要性,项青松是这样说的:“面对21世纪,加入WTO后,我们的企业怎样去竞争,靠什么?就靠脑袋。面对未来,我们准备了多少?如果现在不准备,到那个时候用什么方法?来不及了!”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的力量在于使用、在于创新、在于活学活用。要获得知识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阅读。有些书对自己并不适用,所以用不着去读。其次,学到知识后要会活学活用。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书上讲的例子,也许变换一下角度,变换一下时空,结果就会不一样。因此,阅读切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活学活用。
相比第一代浙商,被称做“第二代浙商”或“接班人”的“万向”鲁伟鼎、“广厦”楼明、“苏泊尔”苏显泽等人,早就把目前瞄向了国外,目前,他们已经从国外学成归来,开始协助其父或独立执掌企业门户,真正体现了新一代浙商的学习精神,知识型浙商已经渐渐形成。
3。在实践中学习
浙商商道:
多看则清,多听则明,多思则准,多干则成。
浙商自白:
我想我们搞企业的,就抓住两点:一是抓住机遇;二就是好好学习,坚持到底。
——万向集团鲁冠球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但这句话古话到现在也没有错:勤奋学习终究会有回报。
浙商们奉行的是,有学历不可怕,关键是自己不要看轻自己。因为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的,有很多知识是在社会这个大课堂所学,而且许多真正管用的“生意经”也是不可能在书本里学到的。
万向集团的鲁冠球一般不陪客吃饭,不在外过夜,挤出时间都用来学习,因此,只读过初中的鲁冠球,已有多篇论文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发表,成为一个出口成章并著书立论、能写会说的“农民理论家”。
鲁冠球在《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专题笔谈》中这样写道:“我只有初中文化,尤其感到知识的不足。几十年来,我一直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一天24小时中,1/3的时间工作,1/3的时间休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然而,另外的1/3,也就是业余时间的利用,就大有文章可做了。多年来,我每天早晨6点起床,6点50分去公司上班。晚上6点45分回家吃饭,7点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8点处理白天没有处理完的文件,9点左右开始读书看报看资料。大约到10点半感到疲倦的时候,冲个澡再继续学习,到12点上床睡觉。”
正是这种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使这些草根浙商的根基越来越长,扎得越来越深入。
王康存是休学创业的新一代浙江人。
上大一的时候,有一次回家,王康存家里的公司需网上做宣传,于是花了4800元请人制网页。这对王康存触动很大。“当时觉得很不可思议,就研究网页制作,觉得并不难。当时连一个网站域名都要1000元,市场前景很大,于是就想自己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