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佑彬看来,三十节的最高速度已经足够了。
在他指挥过的所有海战中,战列舰的速度只要超过了十八节,炮击命中率就将直线下降。即便在需要速度的战斗中。战列舰的速度也很少超过二十四节。而且从来没有在战斗中跑出过二十八节以上地速度。
大概正是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海军才会降低“省”级乙型战列舰的速度指标吧。
“现在的关键不是战列舰的问题。”陈锦宽把话题拉开了。“即便第三批衣阿华级能够在明年上半年服役,到时候,美国海军也最多只有二十二艘快速战列舰,而我们到明年上半年的时候,在太平洋上投入的快速战列舰将达到二十四艘,而且到明年下半年,将达到三十二艘。从现在掌握的情报来看,美军建造第三批衣阿华级的主要原因不是其还有潜力可挖,而是其用来顶替衣阿华级的蒙大拿级战列舰在设计上出了问题,而且其舰体水线宽度超过了三十一米,而美军最快也要到明年年底才能拓宽巴拿马运河,使其通航能力达到三十七米。因此,在明年年底之前,蒙大拿级不可能服役,除非美国愿意立即开工建造第四批衣阿华级战列舰,不然他们在明年就只能得到八艘战列舰。”
“美国有理由建造第四批衣阿华级战列舰吗?”
卫延年笑着摇了摇头,对白佑彬说道:“战舰地建造有一个周期,而且建造大型战舰的船台最为宝贵。现在美国海军既要建造战列舰,还要建造大型巡洋舰,并且得留出足够多的工人维修损伤战舰。如果美国建造第四批衣阿华级战列舰,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蒙大拿级的建造工作。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另外,雷霄霆已经下令加强对美军造船厂进行重点监视,美国有没有建造第四批衣阿华级战列舰,我们很快就会知道。”
对此,白佑彬没有多做评论。
在他看来,美国也确实没有必要建造第四批“衣阿华”级战列舰,而是应该让船台做好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准备工作。而那些原先承担了战列舰的建造任务,现在无法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的船台则应该用来建造大型巡洋舰,以满足护航与破交作战地需求,而不是用来建造已经落后地快速战列舰。
“现在的问题是,协约国集团很有可能采取新地战略行动。”一边说着,陈锦宽去拿来另外一份文件,“这是德国那边刚刚送过来的,就在你与美英舰队作战的时候,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在北大西洋上见了一面。”
白佑彬微微皱了下眉头,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
“美国总统搭乘的是重巡洋舰,英国首相搭乘的是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卫延年大概解释了一下,“他们在冰岛南部海域会合,然后进行了简短的商讨。如果不是德国海军的一艘袭击舰正好经过,并且截获了双方舰队的通信电码,恐怕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美英首脑进行了面对面的会谈。”
“知道会谈内容吗?”
卫延年微微点了点头,然后朝陈锦宽看了过去。
“德国情报部门费了很大的周折才搞到了这份情报。”陈锦宽将文件递给了白佑彬,“虽然内容不太完整,但是我们也能从中大概了解到协约国下一阶段的战略方针。”
看完文件后,白佑彬就笑了起来。
德国政府这么“积极”的将如此重要的情报送给帝国,而且还给帝国海军送了一份过来,就是因为协约国的下一阶段作战重点是击败德国!
从文件的内容来看,美国总统已经答应了英国首相的要求,决定在太平洋上转入战略防御,在今年下半年协助英国海军突破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另外,美国还将向英国派遣远征军,并且向英国提供大量战略援助,计划在明年上半年在欧洲大陆西部发动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同时派遣远征军从西班牙出发,进攻法国南部地区。为了配合美英的行动,俄罗斯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在其西线战场上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并且在明年上半年,向德国发动全面进攻。为此,俄国必须在东线战场上转入战略防御,并且抽调部分军队前往西线。
毫无疑问,协约国改变了之前战略计划,决定首先干掉德国。
如此一来,德国不向帝国求援才是怪事!
第十卷 浴血鏖战 第四十六章 … 利益冲突
修改战略计划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战争爆发的时候,同盟国集团并没有统一的战略方针。当时基本上是各打各的,既不协调,也不配合,最多只是共享情报,并且在战略资源上相互支援,相互帮助。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帝国与德国在大陆(欧亚大陆)战场上的好几次战略进攻因为协调不到位,结果遭受了惨败。
随着美国参战,并且成为了协约国集团的领袖,同盟国集团也开始加强战略合作。
在同盟国集团第一次首脑会议之后,帝国、德国、土耳其与意大利等四个主要成员国进行了第一次战略合作。当时,确定以太平洋为主战场,帝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获得胜利,或者打下胜利的基础之前,其他成员国都要尽量协助帝国,并且在其他几个主要战场上牵制住协约国的兵力。
正是根据这轮战略磋商的结果,帝国加强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投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帝国可以放弃其他战场。比如,将原第11舰队派往大西洋,就是帝国在确保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优势之后,为稳固其他战场而做出的努力。
只是,帝国主导的这次战略合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太平洋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也是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两个最强大国家直接对抗的战场。要想获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就要击败美国,而击败了美国,就等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也就是说,帝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出力,目的是打击美国,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得胜利。
这同时也是最艰难的方式。
美国的本土面积是帝国的百分之六十四,人口是帝国的百分之七十二,七十一年(39年)时地国内生产总值是帝国的百分之八十三,当年工业产值是帝国的百分之八十九。其本土拥有战争所需要的二十八种必要资源的二十六种,且储量极为丰富。
在这些代表国家战争实力的基本国力因素中,工业产值无疑是最为重要地。
以七十一年(39年)为例。美国地钢铁产量基本上与帝国持平。发电量是帝国地百分之九十二。重油产量是帝国(包含海外领地)地百分之一百四十八(帝国还从土耳其大量进口重油)。煤炭产量是帝国地百分之八十七。化工产品产量是帝国地百分之九十五。橡胶产量(美国与帝国地橡胶几乎都靠进口)是帝国地百分之一百一十三。
与工业产值密切相关地还有国内运输能力。
同样以七十一年(39年)为例。美国地国内地铁路通车里程为帝国地百分之八十一。公路通车里程为帝国地百分之一百零四。航运载重吨位为帝国地百分之七十三。其中火车机车数量为帝国地百分之八十八。汽车保由量为帝国地百分之九十六。千吨以上船只数量为帝国地百分之七十一。
另外。美国在七十一年(39年)地粮食产量为帝国地百分之七十七。
从这些数据就能看出。美国地实力不比帝国差多少。各项主要工农业指标都与帝国极为接近。其爆发出来地战争潜力绝对不比帝国差多少。
如此一来。要想迅速战胜美国。几乎是不可能地事情。
这一点,在七十四年(42年)的几场关键战役中就表现得极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