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说过吗?”豢丹疑惑地重复一次,“是我答应……”
姬夷召打断他:“说真话!”
豢丹面红耳赤了半晌,才低声道:“开始是很愤怒,因为你伤了我也算了,却还那样侮辱,然后你在火眼又救过我,虽然给出理由,当时我也是半信半疑。后来一年里,反复回忆当时之事,感觉得你说倾心于我只是玩笑,却也觉得你并无恶意。”
姬夷召悄悄缩了缩,怎么会,明明是恶意满满。
“直到后来我误伤于你,你伤重却也不曾直接丢下那少女,反而是带她平安落下。”豢丹认真道,“我这才明白,你心地善良,不愿伤及无辜,反复帮我,是因爱我并非玩笑,而是真心喜欢,我们东夷人,若是遇到真心喜欢的人,绝不轻易放弃,人生不过转瞬,为何要为那些不重要的东西错过遗憾?”
姬夷召哑口无言,想说那真的是玩笑,但是却没胆量开口,只能一掌盖到他眼睛上:“睡了!”
……
随后两天,豢丹安排了族中事物之后,就带着姬夷召离开,族人对族长肩膀上的乌鸦虽然好奇,但也只是多看了几眼,表达了希望旅长早去早回的祝福,就作鸟兽散了。
豢丹摇头,转身离开了。
路上,姬夷召突然想一事,好奇问道:“丹,我前日寻你,见藟山绵延,阻灵川入海,以你箭术,当可箭穿山岳,解决东夷之事才是啊?免得族人再受水淹之苦。”
豢丹沉默了一下,摸了摸肩膀上乌鸦的羽毛,才道:“那不是天灾,是——神祸。”
“神带来的祸患?”姬夷召心中隐隐一惊。
“当年东夷之地共八十一族,采集捕猎为食,所得甚少,不足饱腹,后来,圣皇神农寻找五谷,斫木为耜(铁锹),揉木为耒(犁锄),让我人族安居,当时也是巫族最盛之时,射有后羿,斧有刑天,水有相柳,庇护天下,”豢丹的声音轻缓的有些飘渺,“因神农此大功德于天下,四海臣服。”
“后来黄帝自西方而来,双方大战于阪泉,神农氏族战败,黄帝欲一统东夷各部,大巫刑天不服,独自挑战黄帝,被斩后以乳为眼,征战依旧。此举激怒东夷巫部,他们推举出新任炎帝,与黄帝大战。”
“炎帝?不是蚩尤吗?”姬夷召发现与自己的神话谱系对不上号了。
“蚩者,虫也……胜者称炎帝;败者称蚩尤。”豢丹摇头道,“祝融部与相助黄帝,然而蚩尤杀而不死,又有刑天密谋相救,于是玄女求来息壤一钱,将刑天部族镇于东海之滨,息壤化为藟山,阻灵川之水,自此东夷大地,化为泽国。而九黎部族,也在此灾中根基尽失,无力再争天下。”
“息壤乱用起来还真可怕。”姬夷召终于知道为什么这水救不了了,原来是神仙出手。
“我不仅不能射穿藟山,还必须保护藟山不被巫族残余所毁。”豢丹想到这也不由觉得人世艰难,“如今又听闻玄女下界,当年她一手帮助黄帝得道,又不知夏国会有何下场。”
“原来这才是夏桀急着平定内乱的原因。”姬夷召瞬间想通,玄女界收徒不收夏国的王族而去收一个商部的儿子这代表什么有点脑子的都可以想出来,就算夏桀再好说话,遇到这种事也会有脾气的。
“夏桀?”豢丹不解,“你说夏帝姒履癸,为何称他为桀?就我所知,他并不残暴。”
桀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姬夷召默默在心里说,但是这其中的事情也太复杂了,他知道的历史也就史书上的一句夏桀暴虐,商汤伐之。
见对方不再说话,豢丹加快速度,很快便来到蒙阴境内。
东君亲自来当然是要掩人耳目的,不便让太多人知晓。
来接待的人也是熟人,不过见眼前女子,眉目清莹,霓妆彩衣,身姿袅娜,那盈盈一笑中,清澈如山溪的眸光潺潺,当真是少见的美女。
姬夷召想了想山君,发现如果自己选的话,肯定会选眼前的美人,因为山君那种高高在上不是一般人消受的起的,而眼前这位美女容颜不差多少,但是想想被这种美人照顾的感觉,那才是过日子的最高标准啊。
豢丹见肩上的乌鸦歪着头看那女子半晌,声色不动,只是道:“末嬉,这半年你常叨念救你之人,如今我带来见你,终于能洗我冤屈。”
末嬉?
姬夷召一愣,不是吧,半年前见还是一个骨瘦的和骷髅一样的小丫头,如今变的也太可怕了……
“鸦!”末嬉一惊,随即大喜,一把将乌鸦抱在怀里,“上次我在豢龙部寻你许久,本以为你有不测,如今见你真是上天护佑,你伤势如何了?”
说着去摸乌鸦腹部羽毛。
“放手!”姬夷召大惊,正要挣扎,已经被豢丹一把抢回。
“末嬉,你已经十六岁了,还请自重。”豢丹神色平静却又坚决无比地把这位美女挡开。
“关你什么事,上次你射他一箭我还不曾找你算帐,别以为当王就了不起,上次我力主有施部为这次夏汛拿出大半粮食,你说必有回报。”末嬉立刻端上架子,“放手吧,回报的时间到了。”
“他不是回报。”豢丹坚定道,“这是我妻!”
姬夷召大怒,一口啄到他手上:“乱说什么呢?”
豢丹见对方似乎不悦,于是想了想,退让道:“我夫。”
末嬉终于听懂了,然后羞恼道:“我才没抢你男人呢,我有男人!山君昨天派来的使者伊尹已经被我看上了,最近我就要找时间把他办了,要你穷操心!”
姬夷召:“……”
豢丹见他惊愕,笑道:“无事,东夷与巫部争了千年,虽然也有纷争,但通婚之事也不离奇,这里并大种族之分,与巫族所争的,只是食物土地,有人落难之时更会相互帮助,所以,你入我族谱没有问题。我绝对会给你名份,让你我之事,堂堂正正,见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