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特别经历的作文 > 第36部分(第1页)

第36部分(第1页)

学问人生的路。

1924年7月的一个绵绵雨夜,张若名送奉调回国的周恩来踏上了归程,两人都明白,此番别离,相见不知何时。送走亲密的战友后,张若名随即宣布退出了“少共”。22岁的张若名,终于放弃了她少女时代就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同时也意味着与相处了5年的亲密战友周恩来分道扬镳。

同年冬季,郭隆真也去了苏联学习。张若名先后把两位亲密的战友送上了火车,以后在法国的路,只有她独自跋涉了。

经中国驻法领事馆的验证推荐,张若名进入了里昂大学读书,攻读的第一门专业课是心理学。一个在国内中等师范还没有毕业的女生,一下要学习法国里昂大学的课程,很难马上适应,听讲和阅读都显得很吃力。但张若名并未因难踯躅,而是全力拼搏。

她搬进了距离里昂大学较近的天主教女子中学公寓,像一名圣徒修女一样,全心修读,几乎几年没见中国朋友,说中国话,这种“修女”式的生活,也让她摆脱了法国秘密警察的追踪。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近两年的拼搏努力,1925年6月,张若名取得了第一张心理学课程合格证书。这张证书,证实了张若名的能力和潜力,也使她决心再接再励。

1926年3月,张若名取得了普通哲学与逻辑学课程的合格证书;1927年6月,她再取得伦理学与社会学课程的合格证书。

1927年10月,里昂中法大学招生。张若名以3门专科合格的优秀成绩,顺利跨入这所著名的学府大门。

1928年2月,张若名又取得了第四门专业教育学课程的合格证书,随即取得了大学文科硕士的学位。开始享受中国政府官费资助待遇。

张若名选定世界高水平的法国文学专业,准备继续攻读法国文学博士学位。

著名的心理学专家赛贡教授接受张若名作他的博士研究生,并为她确定了研读方向: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法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

赛贡教授对张若名的才智和文笔都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我不仅发现她是一名非常专心的学生,而且还思维敏捷,她掌握的法语能表达出事物的细微差别。赛贡还说:“张若名的成绩是我们学院的光荣。”

里昂郊外与周恩来的难忘会面

在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张若名还曾经历了一次不曾想到的见面。

1928年,一个夏日的傍晚,张若名正在宿舍里埋头读书。突然,她听到楼下有一个微弱而清晰的声音在喊:“张若名,张若名!”

张若名颇感奇怪,自己为潜心读书,已隐居大学三年之久,几乎很少与外界联系,有谁会来找她呢?她匆忙下楼去看,只见一男青年,身穿笔挺的白色西装,头戴白色“法国盔”。

当那人摘下墨镜,张若名大吃一惊,她看到了一双自己无比熟悉的、炯炯有神的眼睛,这是周恩来!两人都很激动,一时竟相对无言。

周恩来示意他的行动很秘密,于是两人悄悄离开中法大学,来到附近小镇上的一家小咖啡馆,畅谈了一个多小时。

原来,周恩来是刚去莫斯科开完中共六大,取道法国回国,专程赶到里昂探望张若名的。老友相逢,分外亲切。周恩来告诉她,自己已于1925年和邓颍超在广州结婚,邓颖超还让他代为向若名姐问好。

张若名也向周恩来诉说了这几年攻读学位的艰苦经历。周恩来还对张若名说,目前国内的革命形势极具危险,他常随身带着烈性毒药,随时准备为严守党的机密献身。

即将分手时,周恩来恳切地对张若名说:这次分手,不知什么时候再能相见,也许我个人牺牲了,看不到革命胜利。但即便如此,也在所不惜。

尽管张若名没有同周恩来一样,同走一条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但周恩来始终把她当作可信赖的朋友。张若名对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革命志向和牺牲精神表示敬佩,并祝愿共产党早日成功。她向周恩来再次保证:永远不泄露共产党的秘密。

中法大学的大门快要关上了,周恩来也必须赶快离开里昂。在咖啡馆门前的夜幕下,两人互道“珍重”,握手告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对留法博士结下百年好合

在里昂读书期间,张若名认识了一位中国留学生,他即是后来成为张若名丈夫的杨堃。

起初,杨堃通过同乡郭隆真与张若名相识。郭隆真见二人都很优秀且班配,就极力为两人撮合,并主动写信回家,帮助女友打听杨堃的家庭情况。但不久,家人回信告之,杨堃在家已娶妻室。郭隆真赶快劝若名别与杨堃继续交往了。郭隆真觉得,自己和若名曾是同窗难友,到巴黎后又一同做工革命,亲如姐妹,自己要对若名负责。

其实,杨堃的婚姻也是家庭包办。他对这桩无感情的包办婚姻异常痛苦,多次提出离婚,都因父母反对而不能,以致和父亲脱离了关系。杨堃远赴法国留学,亦是对自己不幸婚姻的逃避。

张若名并不急于做出什么“选择”,她感到重要的,是先专心完成自己的学业。

后来,张若名与杨堃同在里昂中法大学学习,又同在攻读博士学位,关系自然比从前更密切了。

五四时期,张若名曾追求做“急先锋”的女子,抱独身主义,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她的观念也逐渐变了,她对“理想婚姻”抱着期望,她说:“真正以思想感情意志结合的,在现在这种时代,实在不容易做到……”。她渴望“从众多的朋友圈中,遇着“无一不投”的人,由浅而深,达到最高度的相知相爱,然后成为婚姻。”

安宁的学斋生活,浪漫的法国文学熏陶,使张若名的心境平和怡然,愈发向往真挚浪漫的爱情生活。而杨堃更是对张若名一往情深。

1930年春,杨堃去巴黎民族学研究所进修后返回里昂,准备论文答辩,张若名的博士论文《纪德的态度》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这时,杨堃与妻子正式离婚,他把一篇剖白自己的包办婚姻以及痛苦的婚姻和离婚经历的《我的婚姻史》拿给张若名看,杨堃的坦诚和衷情终于打动了张若名,她感到万事具备,决定与杨堃结婚。

1930年5月31日,中法大学小礼堂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几十位中法师生聚集在这儿,同贺张若名杨堃喜结良缘。新娘一身白色沙裙,手捧鲜花,显得妩媚动人;新郎昨日刚获得博士学位,今又踏上婚礼的红地毯,真是双喜临门,容光焕发。大家举杯畅饮,同祝新人幸福美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