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崇祯八年百度 > 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第2页)

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第2页)

银钱支取暂时没有,但商铺中管两顿饭,这就等于别人给自家养着孩子了。干得好的,以后自然成为正式的伙计,就会有月钱支取,多一个人的收入,家中的条件就会得到不小的改善。

崇祯没想到自己当初只是出于同情qióngrén,更多的是为激发他们劳动积极性而作出的无心之举,正在培养出与繁华的江南类似的一批消费主体——中产阶级。

说是中产阶级可能稍微有点过,但这批匠户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的温饱家庭。

如果按平均收入来算的话,军器监共有五百多名匠户,人均每月应在三两左右。这五百人出自两百户左右的家庭,要是其他家庭成员没有收入的话,每户一年将近四十两银子的收入来算,就远超普通百姓家庭总的年收入。

要知道,京师的百姓每户每年稳定收入二十两银子,日子就能过的相当不错。

那个年代又没有后世琳琅满目的商品物资,普通人举家过日子,无非就是衣和食。房子不用买,出行也不用买马买车,也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物价又低廉,吃穿就成了消费主流。

事实证明,中产阶级才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也是拉动内需的最主要阶层。

那些高官勋贵家每日也是消耗巨大,但主要是以吃食为主,其他物资都是有事相求的人送的。对于严重缺粮的大明来讲,这些人消耗也是在浪费,对京师的经济起不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匠户们购买各种物资,相应的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给家里人每人做一套新衣服,就要用到大量布匹、针线。

经营这些商品的商贩就会加大对布匹的采购数量,织布的工坊的老板和雇工因为产品销路好而得到实惠,所以就会大量购买棉纱,纺纱的作坊和家庭手中就会有了更多的利润。商品都需要运输,车马行和商船的船主也从中获取了利润。而他们贩南运北的途中,就会去打尖食宿,因此酒楼客栈也因此受惠。

崇祯从锦衣卫每天汇集来的情报中看到这一条时,暗自高兴的同时,隐隐觉得有点遗憾。

他无意中打造出来的这个中产阶层人数太少了。

两百余户家庭,总人口也就千余,相对于京师百万人口来讲,能拉动的消费数额少的可怜。

除非是这个阶层的人口数量达到五万人或者十万人,那样就会在无形中拉动整个京师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是这个模式巨大缺陷在于,它不能作为支柱产业存在。

军械只能提供给军队这个特定群体。也就是现在大明境内局势动荡,军械的消耗非常巨大,所以才有了一小群高薪阶层。

若是数年后内外奴贼全部平定剿灭,那军械的需求将会急剧下降,这些匠户们的消费能力也会迅速萎缩,这都是显而易见的结果,除非像后世某大国一样四处挑起战争,然后贩卖军械牟取暴利。

至于建立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柱性产业,崇祯还没头绪,前世他既没经商也没当官,对这方面欠缺了解。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到了某个时刻自有天才横空出世,去解决这些现在看来很棘手的问题。

现在崇祯要做的是,既然看到了中产阶层的好处,那就想办法扩大这个群体的规模,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靠投资来拉动消费,至于资金的来源吗,只有崇祯的内帑了。那些豪门大户都是把银子藏在地窖里,最后便宜了别人。

这些人消费的主渠道就是青楼。酒楼都赚不到他们的银钱,人家自家的厨师比大酒楼的水平还高,没必要去酒楼花钱。

王承恩在皇庄中,把东厂派到各衙门的坐记发现的各种情况禀告了崇祯。

其中一条就是,各衙门的中下层官员,以及衙门里的吏目、随员、书办,很多人生活的并不如意。许多人对朝廷颇有怨言,后果就是在个人负责的政务处理上产生的懈怠情绪。

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朝廷没钱。

那钱都去了哪里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