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陈剑锋,万君康。 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集群的生命周期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24(5):60…63。
41。陈军,陶永宏。 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比较及启示'J'。 企业活力,2006(3)。
42。池仁勇,王会龙,葛传斌。 英国企业集群的演进及分布特征'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
43。费洪平。 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胶济沿线产业带实例分析'J'。 地理学报,1994(3)。
44。符正平。 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 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45。郭振淮,金陵,李丽萍。 论产业密集带'J'。 经济地理,1995(3)。
46。龚勤林。 产业链接通的经济动因与区际效应研究'J'。 理论与改革,2004(3)。
47。蒋国俊,蒋明新。 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
48。刘大可。 产业链中企业与其供应商的权力关系分析'J'。 江苏社会科学,2001(3)。
49。刘刚。 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
50。刘青林,谭力文。 基于波特理论的产业集群鉴别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2)。
51。鲁开垠。 解析产业链'J'。 珠江经济,2002(5)。
52。潘成云。 解读产业价值链:兼析我国新兴产业价值链基本特征'J'。 当代财经,2001(9)。
53。潘慧明。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2)。
54。卜庆军,古赞歌,孙春晓。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整合模式研究'J'。 企业经济,2006(2)。
55。任保平,洪银兴。 新型工业化中经济效益提高的途径:一种产业链视角的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1)。
56。汪海。 产业带形成与划分'J'。 经济师,2005(11)。
57。王今。 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J'。 经济地理,2005,25(1)。
58。王玉,孙慧,吴昌南。 长江三角洲装备制造业产业区带实证研究'J'。 财经研究,2005(9)。
59。魏后凯。 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07(2)。
60。吴金明,张磐,赵曾琪。 产业链、产业配套半径与企业自生能力'J'。 中国工业经济,2005(2)。
61。张建华,张淑静。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6(3)。
62。张铁男,罗晓梅。 产业链分析及其战略环节的确定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5,24(6)。
63。郑胜利。 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J'。 当代经济科学,2005,27(1)。
64。郑胜利,俞珊。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产业链培育'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9)。
65。AHOKANGAS P; HYRY M;RASANEN P。 Small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Fast…growing Regional Cluster'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1999; l(2)。
66。ANN MARKUSEN 。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 Economic Geography; 1996; 72(3)。
67。MICHAEL E PORTER 。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petitivenes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