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特征是区域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框架;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断重组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活动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它通过一定的空间结构组织形态将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在一起,产生种种现实的经济活动,引发节约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本章重点阐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单元、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模式等理论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
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一般简称〃区域空间结构〃)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如:陈才(1991)认为,经济(产业)空间结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亦即〃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201陆大道(1995)指出,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202李小建等 (1999,2006) 认为,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20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概念。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组合状态,表现为各种经济要素在地域空间分化、组合、集聚的过程。在一定时间维度内,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仅是经济关系在地域空间中的反映,而且更是各经济要素的空间组合形式。总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即指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
(一)不同学科视域中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论
1。人文地理学的观点
美国地理学家哈格特(P·Haggett) 最早系统论述空间结构要素,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形式由节点、层次、网络或渠道、流、面五部分组成(哈格特,1965),204将空间结构要素分解为运动、路径、节点、节点层次、地面、扩散六类几何要素(哈格特,1977)(见图5。1)。哈格特假定在空间差异的社会里存在着相互作用的需求,如X地居民与Y地居民进行贸易,Z地居民需要自身不能提供的货物和服务,因而便产生了不同地区间货物、居民、货币、思想等的运动形式。因此,分析空间结构的第一个要素是〃运动的模式〃;而运动总沿着特定的路径进行,空间结构第二个要素是关于路径或网络的特点;网络有边缘和交点,称之为〃节点〃,节点是空间结构的第三个要素;空间结构的第四个要素是空间节点的层次;第五个要素是地面,在地面上布满了节点和网络,不同的地面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会导致空间结构重组,变化的主因是发生空间扩散,空间扩散是组成空间结构的第六个要素。
图5。1 空间结构要素
资料来源:HAGGETT P;CLIFF A D。 and Frey;A。 Locational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y'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7。 转引自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实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2。 区域经济学的观点
区域经济学把空间经济结构要素分为:①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极化而成的中心(节点);②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的经济腹地(即域面,指各种经济活动的地域依托);③由交通、通讯等线状基础设施组成的经济网络(即网络,指各种空间经济联系的通道、系统和组织)。借用纯几何学或拓扑学的研究方法,空间经济结构要素可抽象为具有某种内涵和意义的符号及其表现形式,如点、线、网络、面等。与人文地理学的空间结构组合要素论相比较,〃点…线…面〃要素分析法更能体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结构特征。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要素分析
1。 点要素
点要素是区位要素中的最基本形式,是组成〃线〃和〃面〃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重点。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一般而言,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的组织在空间上因有集聚的要求往往呈现出点状特征,并由此形成各种经济聚集地。空间结构中的点要素一般是空间经济活动最密集、最活跃的地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所在。
点具有区位属性。区位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绝对区位(Site),指一个点的经纬度位置;二是相对区位(Situation),指…种连接度和通达性度量。比较而言,相对区位远比绝对区位重要。①地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与区位因素密切相关。中心城市的崛起或特大海港的发展,往往可从其相对区位中寻找答案。②…个区域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相对位置,而不仅仅是它的自然天赋。③区位优势随时间而改变。某些区位优势会因新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出现而丧失。④某…活动在某一区位的发展可带动周围区位相关活动的发展。205
不论是绝对区位还是相对区位,点都应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即:①〃点〃有明确的位置,即它作为绝对区位而存在。尽管点是一种抽象,但作为经济活动聚集地,它应有其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②〃点〃的大小和形状本身反映地域空间的特征。由于经济要素相互作用的大小和着力点不同,在不同地域形成的节点大小不等,甚至同样经济条件的区域由于开发时间先后及程度不同,都会呈现不同的形状。如平原地区的城市体系往往是同心圆形状,而山地丘陵地带的经济节点则一般沿着河流呈带状分布。③〃点〃具有极化和扩散功能。经济要素的流动总是始于〃点〃终于〃点〃,由于要素流动的内容、强度、方向等处于动态演变中,因而〃点〃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点的极化是对外部要素的吸引和融合,点的扩散是内部经济能量向外辐射和扩展,在极化和扩散的相互作用下,点不断地变化并引致区域空间结构不断演变。
2。 线要素
作为空间实体的线要素,是指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确定线段的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和水源供应线。其中,交通线路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空间经济活动的基础和空间经济活动横向拓宽的先决条件。线可分为若干等级,根据不同的轴线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不同,可将〃线〃分为一级发展轴线、二级发展轴线,以此类推。一般而言,等级越高,轴线的影响就越大,其在经济空间结构中的地位就越重要。
线要素也可从动态角度考察。如:交通运输干线一方面是物质、能量、信息、人口和资金等要素流动的〃渠道〃或〃通道〃,另一方面它本身也会发生扩展和分叉等变化。就其要素流动的渠道而言,它具有线形、具体、高速、高效和灵活等特点,对地域联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干线实力的增强、动力的扩大和线路的扩展,可能产生支线,从而出现〃树枝状〃的运动态势。206
〃线〃不能脱离〃点〃而单独存在,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线〃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经济要素的流动具有目标指向性,它不可能像射线一样从一个点出发而毫无目的地指向无经济利益的区域,因而轴线的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节点。节点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促成了线的产生,并将线作为节点之间或节点与周边地区联系的纽带。因此,线是区域空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可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又能提高区域之间的可达性。点与线的结合是形成空间网络结构的基础。
3。 面要素
面(又称域面)要素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三大要素的基础,没有域面就不会有节点和线路及网络构造。域面是节点、线以及空间网络三者间的作用和影响在地表上的扩展,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若视域面是指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内除去节点、线网之外的所有地域,此即〃经济腹地〃概念。
域面也可看作是〃点〃的集合体,并相对于〃点〃而存在,是节点影响与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域面的发展水平主要受节点和网络要素的发展水平的制约,域面的经济内容也受点的影响,并与之配合。域面作为各项空间经济活动〃场所〃,其空间范围及其内部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