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近两千个县,两百来个府,这是多么庞大的工程,即使是民间商帮们百般努力,光是赶路就得费不少时间。
但是一旦完成,那效果就极其惊人。
朝廷对地方的了解,控制,将会达到空前的地步。
这就是中央集权啊!
朱谊汐来不及感叹,就又忙碌起来。
他这次接见的,就是太医院令。
在大明朝,主要的官位都是由科举流通,父子为官,族亲同朝的很少。
但医官、钦天监,却是例外。
无他,人才的稀少,这玩意靠家传。
太医院的医官们虽然看病不咋地(怕背责任),但干活却是麻熘的很,很会看皇帝的眼色行事。
考虑到大明皇帝的短寿,这群太医们他实在不敢用,所以去年他召集天下的名医,以编撰《绍武医书》的名义留在京城。
由此一来,整个京城的医馆,立马增了上百家。
皇帝也没让他们入太医院,直接在民间摆馆子为百姓看病,毕竟医术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皇宫得了莫大的好处,病死的宫女、宦官减少,皇子公主们也无夭折。
百官、勋贵也得了好处,看病不用愁了。
所以对于这些太医,皇帝也没一杆子打死,而是让他们在京城附郭四县,即宛平、大兴、宣武、崇文四县,大范围的普及牛痘。
虽然太医们百般不愿,但朝廷文武百官,以及勋贵们却乐意至极,谁也不想让全家人待在病窟中。
这也是为何皇帝经常去玉泉山庄指责的人很少,防备瘟疫嘛,理解。
“自绍武二年至今,历经两年,臣与太医院数十名大夫,百余学徒,以及民间大夫们一起,给全城百姓们接种了牛痘。”
太医院令一把辛酸泪地述说着辛苦。
比如多少太医们累病了,多少人晒黑了等等,总而言之,就是来要好处的。
甚至他明里暗里都暗示,皇帝呀,民间大夫靠不住,还得留俺们太医院的大夫能行。
您瞧,几十万人都种痘了,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
对此,朱谊汐心知肚明,却故意忽略,对于小命,他可在意的很。
“朕明白了。”
皇帝亲切地笑道:“你们也辛苦了,所有人官升一级,赏赐年俸,以为嘉奖。”
“辅助的民间大夫,一律赏赐百块银圆,赐予仁心济世牌匾一副……”
“另外,参与此事的官兵、衙役,也赏俸三至半年,军官们升一级。”
“多谢陛下——”
升官加上赏赐,这待遇算是优厚了,太医院令只能感激涕零。
太医院的医官们分为三等,医生、医师、医官,院内医术分十三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按摩等。
其来源是选医家子弟,经考选入院,称医生,由医官系统教授,分十三科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任为医士。
可以说,太医院吃亏在于为皇帝服务,战战兢兢,生怕连累到了家族,十成水平不敢发挥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