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读史有学问 罗兵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穆王在位十二年,死后由其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旨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楚成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怀不忿,二人因此串通作乱。他俩借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讨舒人之机,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反激使潘崇和子孔回师###,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楚庄王逃跑。在到达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楚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甚起色。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觐见楚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面前是轻歌曼舞。楚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赔笑说:“我哪里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高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儿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帝王将相与韬光养晦(3)

伍参听后,知道楚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即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楚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楚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样子,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的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寻找多年的社稷栋梁之臣!”楚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苏从惊异地发现,楚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楚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他不明所以,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庐山真面目了。第二天,他召集百官,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应当说,楚庄王确实是一个有智谋的人。

这只“大鸟”真的“一鸣惊人”,在他开始着手治理楚国之时,楚国正遇上了大灾荒,四周边境又遭进攻。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击败了庸人的进攻,争取了群蛮及巴、蜀等小国部族的归附。尔后整顿内政,国家开始富强。他善于纳谏,重视用人的一技之长,改革政令制度,尤其是改革兵役制,使楚国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后来,楚庄王平定了国内的若敖氏叛乱,对外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且从其所作所为及对霸业的认识水平来看,都应该算是首屈一指的。楚庄王的韬光养晦并非是在受到失败与挫折时才被迫进行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未来而主动进行的,这尤其需要耐心、修养、智谋和胆识。在中国历史上,像楚庄王这样做的人还不算太多,但这足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即使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各种方法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才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场造就万世英主的“阴谋”(1)

司马迁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书生,何也?就是因为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史记》中,刘邦虽然成功了,但还是流氓;项羽虽然失败了,仍不失为盖世英雄。这与“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意识形态截然相反。

司马迁身处西汉,离西汉的开国皇帝尚不太远,我一直奇怪司马迁怎么敢这么写西汉的鼻祖,也佩服“统治阶级”有关检查制度的宽松。

中国古代还有一位大书生,比司马迁早了四五个世纪,他就是庄子。他大喊“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虽是愤懑不平,倒也无可奈何地承认了这一“不合理的现实”。

到了近代,则有“阴谋”和“阳谋”之分,同样是“谋”,所以能分出“阴阳”,据说是因为“阳谋”所谋之事是正义的,“阴谋”所谋之事是非正义的或是邪恶的,且谋的方式不一样,“阳谋”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阴谋”则是在见不得人的阴沟里进行的。

“阴谋”和“阳谋”,在书生看来是泾渭分明的,在政治家看来则无所谓阴阳正反,只要成功了就是好谋。在一定意义上,也确实如此。“阳谋”失败了,便成了“阴谋”;“阴谋”成功了,便成了“阳谋”,真所谓乾坤颠倒,阴阳不分。不信,看看唐朝初年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以伏兵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太子李建成,那是无可抵赖的“阴谋”了,但不管是当时的人还是如今的人,千百年来,有谁抱住“玄武门之变”的“阴谋”不放去喋喋不休地责备李世民呢?还不都是一味地赞颂他。看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有时也要考虑考虑,有时大众也会变成“势利眼”的。

据说是因为“玄武门之变”造就了万世英主李世民,但李世民成为英主,那是在“玄武门之变”以后的事,在这场宫廷政变以前,谁也不知他将来会成为英主还是昏君,所以,这条理由也站不住,“玄武门之变”还是“阴谋”。

且不管谁成谁败,也不管阴谋阳谋,还是来看看这场宫廷政变是如何之谋。

隋末农民大起义轰轰烈烈之际,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全家起兵,利用和夺取了农民起义的果实,开创了唐朝三百年的天下。

李渊的宗族与隋朝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家跟北周的宇文氏、隋朝的杨氏均出自北魏的军人,李渊的祖父李虎还帮助宇文泰在关中建立过政权,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唐朝名称的由来即系沿用了唐国的旧称号。李渊承袭了祖爵,曾奉隋炀帝之命镇压过起义军,但因看到人心背隋,隋不可救,才转而起义,后来终于打败了农民起义军,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唐朝。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生有四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早亡,未及争位),四子李元吉。在这四个儿子中,长子李建成因居长被封为太子,为人也精明能干,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四子李元吉被封为齐王,齐王李元吉也算勇武超人。不过,战功最多也最有谋略的,当数次子李世民。

早在李渊还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看出隋朝的灭亡已不可挽回,他对父亲李渊说:“您受隋朝的命令###贼寇,难道贼寇真的能被彻底消灭吗?”在促成父亲起兵时,李世民又说:“今日破家亡国在于您,化家为国也在于您”,可见李世民的雄才大略。

公元618年至620年,李世民打败了薜仁果和刘武周两个强敌,关中和太原基本稳定下来。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又开始攻打王世充,此时他才不过二十二岁,但富有政治家的雄才伟略,知人善任,采纳正确的意见,采取正确的策略,一举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后来又镇压了刘黑闼等人的起义,终于统一了全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