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两宋风云 袁腾飞 mp3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金军这次南下,来到江南这个繁华富庶的地方,更是眼界大开,一路上抢掠了很多金银财宝,腰里全是沉甸甸的黄白之物,所以进军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这样一来,宋高宗才有时间不断南逃。而且,高宗一边拼命逃跑,一边还不忘一而再、再而三地给金国的统帅上书,乞求金军别再追他了。

第九讲:逃跑皇帝(4)

高宗皇帝给金国统帅的上书,写得那叫一个言辞恳切。首先,信的抬头写的是“宋康王构致书大金国相元帅阁下”。完颜宗翰在金国既是左副元帅,又是国相,所以这里说“致书大金国相元帅阁下”。赵构知道金国人不愿意让他当皇帝,心想,那好,我就说自己是康王得了。接着,赵构在信里说:“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意思就是,您攻打我,我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死守,一个是逃跑。您看我现在多可怜,要死守没人能守,要逃跑又没地儿能逃。接着又说,“所以 然惟冀阁下之见哀也”,意思是,我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您大发慈悲上了,您可怜可怜我,别再追我了。“故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且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快哉?”我以前几次给您写信,表示我愿意削去旧号,不做宋朝皇帝,而由大金皇帝来给我册封,宋做大金的藩属国,这样,天地之间只有您大金一国,多好啊。“仗望元帅阁下,恢宏远之图,念孤危之国,回师偃甲,赐以余年。”您发发慈悲,可怜可怜我,让我能够苟延残喘,您班师北还吧。

这就是宋高宗作为一国之君,给敌方统帅写的信。赵构虽然连连上表,哀哀相告,但是金国人并不肯罢手,仍然不断南下。这个时候,赵构也没有办法了。按他自己说的,是没地儿能逃了,所以只好泛舟出海。金军一看,赵构逃到了海上,本来打算继续追击,但是北方骑兵不善水战,金国人只好望洋兴叹,最终放弃了这次行动。

宋高宗一行人坐船逃到了海上。据说,他在海上飘荡了四十多天。后来,船漂到了福建一带,停靠在一个小岛边,宋高宗和随从们就上了岛。这个小岛上有座庙,庙的后面有个石壁,上面有古人题的一首诗。高宗皇帝看了这首诗,非常生气,觉得这首诗是在挖苦自己。当时,他可能正在品茶,于是就端起茶杯,用力地把茶水泼在了石壁上。相传,赵构因为太生气了,使的劲儿太大,茶水都泼到石头里面去了。你想,高宗皇帝的力气得有多大啊。到今天,我们都能在这块石头上看到宋高宗当年泼的茶水的印记。赵构既然这样勇武,为什么就不率部抵抗金国人的入侵呢?以他的武艺,应该不至于束手就擒吧。

【由于赵构的这种不抵抗政策,后人都称呼他为“逃跑皇帝”。赵构在十余年的逃亡生涯中,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而且随时都可能有危险发生。面对这些,赵构表现得既胆小又无能,甚至流传着赵构的胆识还不如他的皇后吴氏的故事,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赵构的原配夫人是邢氏,据说赵构与邢氏两人的感情很好。小两口结婚不到一年,赵构就要出使金营。分别时,邢氏把自己的耳环摘下来送给赵构,说以后你见此环如见妾身。这个耳环赵构一直留着,保存在一个小金盒里。后来,他从扬州出逃的时候,连祖宗的神主牌位都扔了,还不忘抱着这个小金盒跑,可见赵构这个人还是很重感情的。但是,赵构第二次出使金营就没再回去,跑到外地做了皇帝。而邢氏则在靖康之变中被俘北上,后来受尽侮辱,死在了金国。赵构做了皇帝之后,遥尊邢氏为皇后,中宫一直虚悬

第九讲:逃跑皇帝(5)

我们说的这个吴皇后,本来只是宫中的一个侍女。赵构后来得知了邢氏的死讯,才把吴氏立为皇后。吴氏是将门之后,为人很有胆识。在赵构逃跑的过程中,吴氏一直身着戎装,佩带弓箭,保护着赵构。其实,吴氏即使再怎么英武,论武艺,她也不能跟赵构比。但是,原本文武双全、有胆有识的赵构,经过靖康之变后,竟被吓得如惊弓之鸟,一遇到警报就只会逃跑,这不能不让人叹息。

有一次,当他们驾着一艘小船准备出海的时候,乱兵赶到岸边,要抢船。当时,御林军可能都逃散得差不多了,赵构身边只有几个内侍,根本拦阻不住乱兵。就在乱兵要冲上船来的时候,吴氏挺身而出,张弓搭箭射死了三个乱兵。她告诉乱兵,说舟中乃是当今天子,你们既然到这儿来,任务就是护驾,不许抢船。这么一来,乱兵一下就被震住了,心想,连女的都这么厉害,皇帝赵构身边肯定有高手保护。所以,这些乱兵马上跪下,山呼万岁,说愿意保护皇上。

【根据史书记载,赵构不但博学,而且还喜欢骑射。这说明赵构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皇帝。但是赵构即位后,在金兵的追击下,却只会不断地南逃,丝毫不做任何抵抗,这又是为什么呢?】

赵构之所以一味逃跑,不做抵抗,是由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他那个最怕人触碰的心结,担心他的大臣们认为他的皇位来路不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南宋主战派的官员,比如岳飞,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而主和派却能够受到高宗皇帝的重用。那些主和派的大臣弄明白了关键的一点,就是当今的天子是赵构,我们要效忠的是他,而不是在北国种地的徽钦二帝。而主战派的大臣们却整天只顾着喊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他们始终没有把准高宗皇帝的脉。且不说这个口号能不能实现,即便它只是个口号,在宋高宗赵构看来,这群主战派的大臣也是不拿他当回事,所以他绝不会听从主战派大臣的意见。

我们前面讲过,赵构的母亲并不受宠,所以他当年在宫中的地位并不高。后来,金军打到汴梁时,他又被哥哥宋钦宗当做敢死队队长,送到敌营去了。虽然当时赵构是主动请缨,但那也是为了引起徽宗和钦宗的重视。赵构因祸得福,没有被金军俘虏,好不容易熬到了皇帝的位置,可以亲自发号施令了,他绝不会再为了父兄去卖命。赵构这时的心思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不被金国人逮住,有朝一日,我就能翻过手来。

第二个原因,就是金军南下时,宋朝的地方将领大多都在拥兵观望,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想抵抗是很困难的。实际上,当时赵构身边的军队很少,而大多数兵力都在地方大将的手里。金国大军南下时,宋朝这些地方将领很多都选择了开城投降,即使有与金军一战的,也不是为了给高宗皇帝保江山。《孙子兵法》上有一句话,叫做“避其锋芒,击其归惰”,就是说,打仗要避开敌军的锋芒,等到敌人撤军的时候,兵士都很懈怠了,然后再出击。宋朝的这些地方将领,很好地实践了这个理论。我们知道,金军这次南下,抢掠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身上带着这么多东西,战斗力必然受到影响。所以,有的宋朝部队就趁金国人回师的时候,出兵偷袭,这样不但可以歼敌建功,更重要的是可以从金国人手里获得大批的财宝。

但是,敢与金军一战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宋朝将领选择的是投降。金军兵临城下了,我就开城投降,金国人一撤,我马上又反正了。这种投降行为,按军法来说应当立即处死,但是法不责众,面对这种已是很普遍了的情况,高宗皇帝根本追究不过来。另一方面,赵构也怕把地方部队全都逼反了,那样他自己的处境就更危险了。在赵构眼里,这些兵将不但不会护驾,反而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他的生命安全。所以,对于将领投降这种事,赵构就只好假装不知道,不敢深究。面对这样一群让他放心不下的将帅,赵构当然不会率领他们去抗击金军了,所以只能选择逃跑。

第三个原因,就是赵构始终忘不了王云被百姓殴打致死的情景,他从心里觉得老百姓的力量非常可怕,会对他的皇位形成巨大的威胁。所以,赵构更不敢发动百姓去抗击金军了。由于上面几个原因,赵构那时候根本没有一点安全感,他能选择的只有不断的逃跑。

第十讲:苗刘兵变(1)

金军南下,宋高宗赵构却选择一路南逃,当时跟随他的也不乏武将,他为什么不抵抗呢?因为赵构一直把武将看成是随时可能威胁他生命的人。赵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杭州的时候,两个御林军的军官,苗傅和刘正彦发动了一场兵变,历史上称为“苗刘兵变”。

在外敌入侵、山河日非的情况下,这两个人为什么敢行兵变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呢?原因说白了,就是他们对待遇不满。赵构从扬州逃出来之后,对汪伯彦和黄潜善失去了信任,罢免了这两个人的官职,任命朱胜非为宰相,王渊为枢密使兼御营都统制,让他们一文一武执掌军政大权。王渊在北宋的时候就是一员武将,而且在跟西夏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当赵构做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时候,王渊就率部来投,因为从龙有功,所以赵构非常信任他。

王渊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极其贪财。在连年的征战中,王渊看到那么多武将,或者为国死难,者投降了金国,或者被乱兵所杀,都是朝不保夕。所以,他觉得广积钱财,为子孙置点产业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在宋朝的军事统帅中,贪财的不只是王渊,童贯、高俅等人都有这个毛病。将帅贪财必然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宋高宗后来问岳飞,我们大宋怎样才能得救时,岳飞的回答是“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

王渊行军打仗都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自己带不了,就让别人帮他带,如此战斗力自然没有保证了。尤其令人气愤的是,王渊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宝,竟置手下将士的生死于不顾。赵构从扬州逃往杭州时,让王渊率军负责断后。结果,王渊竟然动用十几艘大船,先把自己的财物运过长江,致使数万士兵无船渡江,滞留江岸任人宰割,几千匹宝贵的战马也失陷敌营,成为金军的战利品。对于本就处于劣势的宋军来说,这种损失十分惨重。

然而,王渊犯了这么大的罪过,赵构逃到杭州之后,居然只免了王渊的枢密副使一职,却并没有将其治罪。王渊仍然担任御营都统制,指挥跟着赵构的御林军。这样一来,将士们自然不服,他们想,一个贪生怕死、懦弱无能之人凭什么统领我们?我们也是从龙护驾有功的人,为什么他得到了升赏,我们却什么都没有得到?这时,苗傅和刘正彦两个将官跳了出来,使得士兵们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加剧。

【在金军南下、国难当头的时候,枢密使王渊竟然为了个人的钱财,而使数万兵将、数千战马落入敌手,本该受到严惩,但是宋高宗赵构却照样信任他,这当然会引起其他将士的不满。那么,跳出来的苗傅和刘正彦是什么人?他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呢?】

苗傅和刘正彦是最早一批追随赵构从北方逃到南方的武将,以前也立过战功。他们俩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在王渊之下,特别是刘正彦,他的父亲还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殉国了。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讲,刘正彦是烈士子弟,两代将门。他们认为王渊能够受赏,是因为王渊结交内侍康履,而康履是皇帝赵构倚重的人,有他经常在皇上耳边打小报告,所以才使王渊有罪不问。因此,苗傅和刘正彦就在士兵当中煽动,说你们知道为什么主上不惩罚王渊吗?就是因为他交结内侍。咱们为了大宋出生入死,现在军鞋也破了,弓弦也松了,战刀也锈了,天天吃了上顿没下顿,都得不到补给,而王渊却给自己运来了十几船的财宝,这算怎么回事?跟随赵构的士兵很多都是河北人,他们一路跟着赵构往南方跑,离家乡越来越远,思乡之情也越来越切。父母高堂和妻子儿女沦陷在敌手,自己这么一路跑,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故土,这辈子还能否见到父母都不得而知。士兵的不满情绪在苗刘二人的煽动之下达到了极点,都欲杀王渊而后快。

第十讲:苗刘兵变(2)

这些士兵们就在王渊上朝的地方埋伏起来。等王渊一到,乱军一哄而上,把王渊从轿子里揪出来,一顿拳打脚踢,边打边骂他误国殃民,贪鄙无能,死有余辜。王渊一看情况不妙,知道众怒难犯,赶紧抱头鼠窜,后边的士兵紧追不舍。就在这时,王渊看见刘正彦迎面走来,心想总算看到救星了,于是大喊,刘统制救我!王渊本以为刘正彦是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这时肯定会出手相救。令王渊没有想到的是,刘统制用别样的方式报答了王渊,他冲上前去,一刀就把王渊的脑袋砍了下来。苗傅和刘正彦是王渊手下的统制,现在他们把总司令杀了,这事一下就闹大了。

苗刘是两个大老粗,没有什么政治远见。他们杀了王渊以后,就准备带领士兵去抢王渊的家,分王渊的那十几船财宝。这时候,他们手下有谋略的人就跟苗刘说,将军不可如此,咱们先别忙着抢东西。王渊之所以得到主上信任,是因为他交结内侍,咱得进宫把宦官都杀尽了,才能斩草除根。否则将来主上一怒,会报复咱们的。苗刘二将一听,觉得有理,马上就带兵进宫诛杀宦官。苗刘二将带兵杀到宫门口时,杭州的地方官和宰相闻听有变,赶紧带领人马匆忙入宫护驾。但是,苗刘二将带领的全是御营的士兵,这些人原本是皇帝身边负责保卫的人,而杭州地方的士兵,平时承担的是今天警察的职能,主要干的是防火、捕盗的事情,根本就不是御营兵的对手。所以,宰相和杭州地方官束手无策,只好把皇帝赵构请了出来。

【苗傅和刘正彦带领军队,一直杀到了杭州行宫的宫门口,直到这个时候,赵构才得知苗刘兵变,斩杀了枢密使王渊。那么,面对围宫的一队队御林军将士,赵构会如何应对呢?】

高宗得知苗刘兵变,非常震惊,赶到城门楼上问苗刘,你们到底想干什么?苗刘二将是这么回答的:“苗刘不负国,止为天下除害。”就是说,我们绝不是要造反,是为天下除害才杀了王渊。皇上说,王渊既然已经被除,你们是不是就可以退兵了呢?苗刘坚决不干,说宦官还在,一定要把康履也杀掉。宋高宗一听苗刘要杀康履,非常不忍,自言自语地说,把他杀了,我身边没个使唤人,这可不行。宰相着急了,心想这都什么时候了,皇上还惦记着一个宦官,他要是不死,咱们全得玩儿完。当然,宰相不好直接说这话,就向皇帝身边的其他宦官使眼色,意思是康履死了,你们不就有机会上来了?这个时候,有人就在皇帝身后小声说了一句:“陛下身边又不只康履一人。”高宗这时也已无可奈何,只得以袖掩面,默许了。

于是宰相下令,快把康履送下城去。众人赶紧把康履捆巴捆巴,搁在筐里顺着城墙放了下去。乱兵冲上去,一刀就把康履拦腰斩为两截。据说康履被斩为两截的时候,上半身还在地上做乞求哀告状。自己最宠爱的内侍眨眼间就被乱军杀掉了,高宗不忍再看这血腥的场面,转身便想离去。这时的苗傅和刘正彦已经丧失了理智,他们一不做二不休,要对皇帝采取行动了。当然,他们并不敢杀皇上,只是大喊陛下慢走。高宗皇帝问,爱卿还有何事?俩人一拱手说,王渊在扬州遇敌不战,误国殃民,只因与康履是好友,竟得枢密使这样的一品高职;我们俩立功甚多,却仅得团练使这样的五品官职,陛下这样不是有功不赏,偏听偏信吗?皇上赵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